國際金融報 記者 肖逸思

近日,由於通用汽車韓國分公司一則減產消息,汽車行業再次被“缺芯”的話題席捲。

日前,根據韓媒報道,通用汽車韓國分公司取消原定於1月23日在仁川市富平工廠的加班安排,以此來削減目前的汽車產能。據悉,此次通用汽車韓國分公司減產安排是因爲ECU芯片,以及用於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的芯片產品供應不足,這也是韓國汽車產業首次因芯片短缺而減產。

衆所周知,半導體是韓國的支柱性產業,根據Gartner發佈的2020年半導體行業的統計報告,按銷售收入排序,全球半導體企業前三名中第二、三名都是韓國企業,分別是三星電子、SK海力士。

因此,韓國汽車的“缺芯”牽動了全球汽車產業的心……

450萬產能被逼停

事實上,在此次韓國汽車製造業因“缺芯”減產之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以及歐洲地區汽車廠商的“缺芯”風波早已蔓延。

去年12月初,就有消息曝出,國內汽車總銷量排在第一的“南北大衆”因爲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的短缺只能停產,具體何時恢復生產未能確定。當時,一家一汽大衆經銷商的員工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大衆是否因“缺芯”導致停產並未發通知,但經銷商車源確實比較緊張,且因爲貨源不足將來可能會漲價。

隨後,大衆中國向媒體表示,生產確實受到了“缺芯”的影響,但情況並沒有傳聞中嚴重,目前正在尋求解決辦法。大衆汽車還宣佈,將調整在中國、北美,以及歐洲的產量,並於今年一季度開始執行。

今年以來,更多的車企宣佈因“缺芯”減產或停產

德系車中,除大衆外,戴姆勒也透露其生產正受到芯片短缺影響。寶馬方面則是稱暫未有減、停產計劃,但正就此與供應商密切聯繫。

1月8日,福特汽車對外表示,由於半導體芯片的短缺,其位於美國肯塔基州一家工廠的生產線,目前已經陷入了全面停產的狀態。同樣是美國車企的菲亞特-克萊斯勒也在近日宣佈將暫時關閉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工廠,以及位於墨西哥的一家小型SUV工廠。

1月9日,豐田美國業務發言人表示,今年1月,豐田在德克薩斯生產的坦途產量預計將削減40%。本田方面則表示,計劃將其在日本的汽車產量減少4000輛,主要涉及鈴鹿工廠生產的飛度車型。日產方面宣佈,今年1月將減少其在日本追浜工廠生產的Note車型產量。除“日系三強”外,鈴木、斯巴魯也紛紛表示,將視芯片供應情況調整其產量。

據獨立資產研究公司BernsteinResearch的研究結果,由於2021年全球範圍內的汽車芯片短缺,預計將造成200萬至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減少,這相當於近十年以來全球汽車年產量的近5%。

瑞士銀行中國汽車業首席分析師鞏旻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其認爲,“缺芯”的問題對某些汽車巨頭一季度的排產預計約有5%的影響。

不過,對於此次韓國汽車產業開始“缺芯”,央視財經報道稱不用過度解讀。雖然半導體是韓國的支柱型產業,但是車載半導體芯片並非韓國製造商的主力產品,而是集中在手機、電腦等的電子產品領域,目前起亞、現代的車載芯片庫存可以保證一、兩個月的供應,但如果“缺芯”持續時間過長,也難免會影響到韓國車企的生產。

波士頓諮詢旗下智庫Inverto則表示,汽車芯片的短缺對於汽車產業的影響仍將持續半年甚至三個季度。

第二波漲價潮已來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於需求增加,短期內半導體制造商又無法提高產量,半導體漲價在所難免

事實上,隨着“缺芯”的持續蔓延,近日,第二波車載芯片漲價潮已來。臺積電汽車芯片子公司先進積體電路(VIS)正在考慮最多達15%的漲價幅度,同時包括聯華電子(UMC)在內的代工廠也在衡量類似的漲價事宜。若漲價協商最終落地,這將是自去年秋季以來的第二輪漲價。有報道稱潛在的漲價最早將在二月下旬逐漸落地,並持續至三月。

日前,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瑞薩電子,恩智浦和其他車載芯片製造商巨頭正在提高汽車和電信設備的半導體價格。

全球第三大汽車芯片供應商瑞薩近期要求其客戶接受更高價格的功率半導體、控制電壓,以及控制汽車行駛的微控制器,這部分芯片價格將提高几個百分點;而服務器和工業設備的芯片價格將平均提高10%至20%。全球第二大汽車芯片供應商恩智浦和瑞士的意法半導體等也要求提價10%-20%。

早在去年11月,恩智浦就發出過漲價函。恩智浦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恩智浦面臨產品嚴重緊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雙重影響,決定全線調漲產品價格。在此之前,瑞薩也傳出從今年起將調整電源管理IC等產品價格的消息。

央視財經表示,據估算,如果車載半導體漲價10%,那麼汽車生產的成本將提升0.18%,營業利潤則會減少1%左右。

而反觀汽車芯片製造商,其股價從去年起就已大漲。在過去不到一年內,在美上市的恩智浦市值增長近2倍。

A股半導體概念股票也在近期陸續傳出2020年業績捷報,其中明微電子淨利潤預增超31%、宏達電子預增超55%、半導體封測龍頭股長電科技則是直接預增近13倍。

值得警醒的是,“國內沒有高端芯片!”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一輛智能新能源汽車有上百枚芯片,而在關鍵芯片領域,如感知、控制、計算、通信、存儲、安全、功率產品幾乎全部爲外國企業壟斷,中國企業自主率不到5%

有數據表示,2019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約爲4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76億元),中國自產的汽車芯片規模不到150億元,只佔全球產能的4.5%,關鍵零部件如MCU等進口比例超過80%-90%。中國在高端芯片領域仍舊面臨“卡脖子”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