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文無關,圖源***網 。

自去年以來,公募基金的火爆已經成爲中國股市的現象級事件。據央視財經報道,令人意外的是,“新基民(即新開戶的基金持有人,延伸於新股民)”中年輕的90後成了主力。數據顯示,2020年新增“基民”中,90後佔據了一半以上。

該現象被聚焦後,迅速引發了網絡熱議,成了熱搜話題。有的報道特別指出,“對於“新基民”來說,基金不僅是一種理財產品,也像是一種社交工具。年輕人曾經在茶餘飯後會聊明星八卦,如今話題則變成了基金”。還有些輿論認爲,雖然這些新入市買基金的投資者普遍有風險意識,但仍存在缺少獨立判斷能力的問題。

聊基金理財是這屆年輕人走向成熟的必然經歷

在散戶比例很高的中國股市,從來不缺“公園股評家”、“民間巴菲特”的表演舞臺,“銀髮一族”老股民晨練之後談股經,在很多公園裏都存在,從沒有社交媒體的BP機時代開始就是如此。因此,90後投資者進場、社交話題圍繞股市展開,也很正常。

“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提醒年輕人要謹防成“韭菜”,確實有必要。可也要看到,雖說是年輕人,90後也都已進入“奔三”的行列了。從聊明星八卦的天真歲月,到參與投資理財的人生經營,也是這屆年輕人走向成熟的必然經歷。

從現實看,相比多年活躍在股市、幾經沉浮終不悔的“銀髮股民”,90後投資者顯然更爲理性務實、風險意識更強。

選擇基金而不是直接加入散戶大軍,恰恰是“孩子們”具備風險意識到表徵——此前中國新經濟研究院對90後羣體的調研顯示,6成90後對股市風險比較擔心,擔心被“割韭菜”,表示不會炒股,會選擇購買基金、債券等相對比較穩妥的理財產品。可見,比起永遠在路上的股市“老少年”們,90後的心態反而更爲老成。

90後“新基民”們終究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部分專業人士認爲,很多“新基民”缺乏獨立判斷能力,一味追逐白酒、消費以及新能源等重倉高熱度行業的“爆款基金”,更依賴於朋友或者網絡大V的推薦來買入,存在不小問題。這一觀察也頗有見地,理應引起90後““新基民””的重視。

事實上,對不少炒股者來說,多年來的教訓就是散戶過度自信、迷信各種“消息”,而不是信賴專業機構的專業水平,反覆出現散戶鬥機構屢敗屢戰的案例。一些“積極營業”的投機型散戶,卻成了助長機構投資者投機風氣的最佳陪練,這對中國股市的發展並無任何益處。畢竟,引導、鼓勵機構投資者的政策意圖,就是提升股市的專業化程度,而不是鼓勵“民間巴菲特”們做孤膽英雄。

圖源央視財經《整點財經》。

因此,90後“新基民”選擇基金作爲資本戰場的“新手村”,更應該加強對行業財務狀況的分析和發展前景的研判,避免在新聞炒作中“亂花漸欲迷人眼”。

根據歷年的高考錄取率推算,90後羣體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比例至少在30%以上,受教育程度和學習能力、判斷力之間無疑成正比。因此,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的90後羣體顯然具備更高的學習能力,這無疑也是他們形成獨立判斷能力的根基。

一言以蔽之,資本市場的健康水平與投資者的素質息息相關。中國股市長期存在散戶比例過高、投機性過強的問題,這和此前一些股民的年齡結構、整體素質之間的關係不言而喻。風險意識更強、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輕一代投資者進場,是中國股市未來發展的希望,更應該樂見其成。

當然,樂見90後“新基民”入市,並不等於鼓勵更多的年輕人輕易涉足投資圈。即便是選擇風險相對較低的基金投資,股市風險仍然不可小覷。想要“躺賺”的輕率入場是會付出代價的,然而,即便存在這樣的風險,一代代投資者還是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90後投資者也逃不過一番歷練。

□關不羽(專欄作家)

編輯:陳靜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李立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