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的结拜兄弟们有句行话叫做: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看《三国演义》让人心潮激荡,在桃园,刘关张“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桃园结义成为千古美谈,但也给笔者留下了一个疑惑。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之后,如鱼得水,关系处得非常融洽,但既然刘关张是异姓兄弟,为什么他们不跟诸葛亮结拜?如果一个头磕到地上,关系岂不是更铁?

或者说诸葛亮骨子里是个大文人,不屑玩结拜这一套,起初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最近忽然发现了一条消息,晋代人张勃撰写的《吴录》里记载,诸葛亮还真有一位义结金兰的兄弟,而且是位江东名士,四方钦仰。

此人姓张名温,字惠恕。

熟读三国的人知道,此张温不是东汉末年的太尉张温。那个张温字伯慎,曾经是董卓、孙坚、陶谦等人的上司,一度威震天下。后来董卓掌权后,污蔑他和袁术有勾结,罗织罪名将其杀害,这是发生在191年的事。两年之后,吴郡吴县的张温才呱呱坠地。

他的父亲张允,当过孙权的东曹掾,因轻财重贤,声名远扬,可惜去世得早。张温从小就很争气,学问好,又出落得堂堂一表人才。后来名声大了,传到了孙权的耳朵里,就跟大臣们打听张温这人怎样?大司农刘基说:“应该跟全琮差不多吧。”但太常顾雍对他非常推崇:“你们不了解张温,此人当今无人可比。”孙权很感慨:“如果这么有出息,张允也算后继有人!”于是马上征召。

张温风度翩翩地来了,问答之间,谈吐文雅,才思敏捷。孙权为之折服,整冠重新施礼以示敬重。张温随即被任命为议郎、选曹尚书,又迁为太子太傅。这个官级别虽然不算很高,秩中二千石,位于太常之下,但地位非常特殊,太子见他都要执弟子之礼。试想一下,如果太子即位临政,他必然拖青纡紫,飞黄腾达。

《吴录》里对他的记载如下:“张温,字惠恕。英才瑰伟,遂以礼躬延见召,对词雅(畅)淹润。帝工容前席拜中郎,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

这段记载里就写到了张温出使蜀国并和诸葛亮结拜的事。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金兰之好”。据唐朝冯贽的《云仙杂记》记载,有一个叫戴宏正的人,每交到一个密友,就会把他的名字写在薄竹简上,焚香禀告祖先,称为“金兰簿(谱)”,亦即结拜的盟约,又称金兰帖,因此结拜又称换帖。“金兰”的含义,应该取自《易经·系辞》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以此借喻兄弟同心同德、亲密无间、情谊长存。金兰谱就是在一张红纸上,写下自己的姓名、生辰八字、家庭住址,以及祖孙三代的姓名。

好了,回头再说张温。黄武三年(224),这是在夷陵之战的三年后,孙权派他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表明和解诚意,重建两国关系。

张温在上呈蜀汉朝廷的文书里不吝称颂蜀汉之辞,加上他的气质才学都是加分项,他在这次的外交活动中表现得很出色,得到蜀汉朝廷的高度认可。如果《吴录》记载可靠,那诸葛亮应该很看重张温,二人意气相投,于是结为异姓兄弟。是年张温三十二岁,诸葛亮已经四十三岁了,当然是兄长。

笔者曾想,在军国大事之后加上这么一层私人关系是否妥当?会不会引起两家主子的猜忌?诸葛亮这面倒是不用担心,别说结义兄弟,他的亲哥哥诸葛瑾还是东吴的重臣呢。那张温这面会不会有隐忧呢?

事实是,不但有,而且非常大。

张温回到东吴之后,孙权就很不爽了。

不爽的原因有三个:最在意的是张温竟然在国书里使劲赞赏蜀汉,回来之后还经常宣扬他的大哥诸葛孔明治国有方,你这不是长别人的志气别自家的威风?在这点上,张温根本没想到孙权会这么小家子气。其次是张温的声名太盛,粉丝太多,孙权担心他不会忠心辅佐他们老孙家。还有一点是张温出自吴郡名门望族,孙权早有打压之意。

在孙权处心积虑地想抓张温的小辫子的时候,发生了暨艳事件,想瞌睡来了枕头,孙权正好借此收拾张温。

暨艳本是一身正气,要替主子好好整肃朝纲,改革吏治的,没想到得罪了权贵,最后反被定了个谋反未遂。事发后,他和副手徐彪都不得不自杀。由于暨艳是张温推荐的,所以牵扯到了张温,孙权给他定的罪名是“朋党作奸、贻误军令、炫华惑众、有辱本国”等,还把他下了狱。

朝臣们看看也知道这是欲加之罪,全属莫须有,但都明哲保身,不敢替张温说话。只有将军骆统仗义执言,说张温的罪行都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何况张温也不是第一个推荐暨艳的人,这都是小人谗言毁誉。但孙权心知肚明,根本不听。

后来张温倒是逃过了死劫,但被削职为民,遣返回乡。一个才气纵横,本想兼济天下的人,竟落得如此下场。

六年后,张温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应该是被活活气死了吧?

后人对于张温之死有各种看法,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他死在了一个“名”字上,“名者公器也,不可以多取”,甚至认为骆统为张温的辩护是火上浇油。

裴氏说得还是太片面了。诸葛亮得知义弟病亡的消息后,对张温的总结是“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笔者的理解这不是张温的缺点,而是他的优点。如果清浊不明,善恶不分,岂不是一个尸位素餐的糊涂蛋?

个人认为,张温没毛病。问题都出在孙权的身上,刚在江东的地盘上坐稳了,就容不得才子了。

自古以来,身怀大才的人,被朝臣们一致排挤而郁郁不得志的有很多,但是没有张温这样的,朝中重臣顾雍和张昭都很推重,连诸葛亮都青眼相看的人,他的主子倒没有器量,起了疑忌之心,还要罗织罪名,兴起冤狱,这实在是太少见了。孙权这事干得太小家子气,亏他还被后人视为英雄,个人以为这英雄的成色恐怕得减几分吧?

到孙权年老时,哀叹将帅人才不继,他第一个想起的是吕蒙,第二个竟然是张温!可见张温在孙权心中的分量,但张温的墓上草都长多高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资治通鉴》《吴录》《太平御览》《三国演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