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科院之聲

近日,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調查發現的一個兩棲動物新物種百山祖角蟾(Megophrys baishanzuensis),作爲浙江省麗水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一期)階段性代表成果公佈。百山祖角蟾是角蟾科角蟾亞科物種,目前僅被發現分佈於百山祖國家公園核心區域海拔1400-16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的山澗溪流。

角蟾科隸屬兩棲綱無尾目,廣泛分佈在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分佈範圍從尼泊爾到中國南方,往南延伸到馬來羣島和菲律賓等地。角蟾科是原始無尾兩棲類中物種和形態多樣性最豐富的一個科。目前,該科包含276個物種(Frost,2020),近十年發表的該科新物種數佔該科物種總數比例超過50%,這其中在中國發現的角蟾科新物種達到58個。中國分佈的角蟾科物種數量達到150種,超過該科物種總數的一半。相關係統學研究結果認爲該科中仍有大量的隱存物種未被描述和發表。

只因在蛙聲中多聽了你一遍

2019年至2020年,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的聯合調查隊在麗水市百山祖國家公園開展了深入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調查組有8人左右,採用小隊式,每個小隊負責1個區域。

在1年多的調查時間內,兩棲動物調查工作小組以樣線法的形式,針對區域開展了3次調查。在2020年5月的第2次調查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奇特的“蛙聲”。對於長期從事野外考察隊員的耳朵來說,僅僅是這一串蛙鳴,就覺得這個蛙不普通。它在夜幕降臨時就會出來鳴叫,聲音緩慢但較響亮,隔着幾十米就能聽到,叫聲很有特色。雖然都是代表角蟾科鳴叫的“嘎……嘎……嘎”特徵,但是這種角蟾的鳴叫頻率和時間間隔與我們腦海中已知的其他角蟾鳴叫聲音對比不一樣。因此,科研人員對這個小東西格外上心。可是遺憾的是,在第二次的調查過程中,只有一隻鳴叫,藏匿很深,只聞其聲不見其身。

在2020年7月的第3次調查中,科研人員加大了對該溪流區域的調查力度和調查範圍,發現該物種鳴叫聲音大量增加,連續幾晚出發去找尋角蟾,通過鳴叫聲將調查範圍限定在發聲的1平方米區域內,再把錄製到的鳴叫聲拿至鄰近區域進行聲音回放,蹲守等待鳴叫回應,最後通過踩點記號、聞聲定位、以聲誘聲等多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將調查半徑縮小至20平方釐米。終於在附近小溝裏面調查了三個晚上,每次蹲守三四個小時,隊員們在溪流邊的林下枯枝中,找到了聲音的主人,一共發現了6只雄性個體。

它比一般的角蟾身形偏小,只有2-3釐米大小,也就是成人拇指一半大小。它全身與枯葉等環境顏色非常接近,善於隱蔽,常常藏於溪流回水凼旁的石塊旁或樹根旁的枯葉層下面,人的肉眼很難辨別。而且,它非常警覺,人一旦走近其幾米附近,它就會停止鳴叫,讓人更難定位。要找到它,真是太不容易了。

調查中發現,這個物種在該區域的種羣數量很小。2條小溪裏面,每條溪流裏面的100米的距離內約只聽到5只個體的叫聲,而這個種羣也大約只集中於這100米左右的溪流內,溯溪而上或往下調查就都聽不到該物種的鳴叫了。可見,該物種的分佈範圍十分狹窄。調查中還發現該區域大溝內有另外一種角蟾——淡肩角蟾,而它的種羣數量較大。

在溪流中,發現了百山祖角蟾的蝌蚪,體型也比角蟾科其他蝌蚪偏小一點。它的數量甚少,2條溪溝中總共只調查到4只。它們棲息於溪流的回水凼及泥沙層或石塊旁的還水區域,反應非常敏捷,無人時會浮出水面,當人走近時,它就迅速遊進石頭下躲避。蝌蚪具有角蟾亞科特殊的形狀特徵:漏斗形口器,方便它在溪流中濾取食物。

分類三部曲

雖然通過鳴叫聲,科研人員認爲它與衆不同。那麼,如何科學地判定其是否爲一種新的角蟾物種呢?通常,認定一個物種爲新物種,需要經過嚴謹的科學判斷,包括形態特徵比較、聲紋對比以及分子系統學分析等多方結果共同驗證。

隊員們將捕捉到的這種角蟾的成體和蝌蚪帶回到了實驗室,進行了拍照、測量和記錄等工作。然後通過酒精浸泡將它們做成標本,作爲該物種的模式標本,編號存放於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

該物種形態鑑別特徵爲:體型小,只有28至32毫米,犁骨齒缺失,舌後端不缺刻,鼓膜明顯,且圓形,每個眼的上眼瞼中間有一個疣粒小突起,類似小角,指無蹼,單嚥下內聲囊,繁殖季節中的雄性在前兩個手指的背部基部有婚墊。通過描述發現,它與其他角蟾存在較明顯的形態特徵差異。

該物種在鳴叫的音節間隔、頻率等方面與它的近緣物種掛墩角蟾(M。 kuatunensis)也有差異。下圖中A-C和D-F分別是百山祖角蟾和掛墩角蟾的鳴叫聲在10秒、0.2秒和超音波0.2秒的音頻波形。可以看到圖中二者鳴叫有差異。

取其肌肉組織,提取DNA,進行基因擴增和測序,通過線粒體16s RNA分子系統學分析,結果表明該物種與淡肩角蟾(M。 boettgeri)、雨神角蟾(M。 ombrophila)和掛墩角蟾(M。 kuatunensis)等其他角蟾物種具有明顯差異。分子系統學分析結果表明,這個物種獨立爲一支系(下圖樣本1-6),與近緣種掛墩角蟾的遺傳距離達到2.1%,達到物種間的分化水平。因此將其定義爲一新種。新種名字以其發現地百山祖國家公園命名,即百山祖角蟾(拉丁名:Megophrys baishanzuensis)。

圖6 以最大似然法構建的角蟾科96個樣本系統發生樹

生物多樣性託舉生態文明

浙江省麗水市是中國華東地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承載了很高的生物多樣性水平。近幾年,包括生態環境部和中科院在內的相關研究單位與麗水市合作開展了麗水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等工作,發現了一系列新種和新記錄,極大提高了麗水的生物多樣性水平。

中國兩棲動物物種多樣性水平是被嚴重低估的。近年來,隨着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持續投入和科研人員野外調查工作的不斷深入,中國兩棲動物的物種數量加速增加,尤其是在我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和陸地優先保護區域。而很多兩棲類新物種的發現集中在一些原來調查薄弱的區域或研究熱點類羣。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爲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國開展了生態紅線劃定、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等工作。兩棲動物是反應生態環境狀況的指徵物種,在我國初步劃定佔陸地國土面積近20%的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區域內以兩棲動物等爲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以及物種保護工作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爲根本指引和行動指南,繼續開展深入研究。

本項工作得到了浙江省麗水市生物多樣性調查項目和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項目(2019-2023)等項目的支持。該研究成果是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同完成,近期以Description of a new horned toad of Megophrys Kuhl & Van Hasselt, 1822 (Amphibia, Megophryida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爲題發表於國際分類學雜誌 ZooKeys 。

圖片提供:王斌

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