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私募發行火爆創紀錄 頭部機構成大贏家

證券時報記者 沈寧 許孝如

魏書光

新年伊始,A股交易活躍,私募發行快速升溫,單月發行數量料創紀錄。

證券時報記者多方調查發現,頭部私募成爲其中大贏家。私募基金髮行火爆的背後,是券商、銀行等機構渠道的大力推動,私募投資者羣體快速擴大。

私募基金髮行火爆

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27日,2021年以來備案的私募基金數量高達2316只,其中私募證券基金1698只,佔總量的73.32%,較去年同期的933只,增幅高達81.99%。基金業協會備案數據顯示,1月27日,單日在協會新增備案的產品數量就高達176只。顯然,大部分資金都是看好2021年證券市場表現的,主力資金隨後也將陸續在股市中建倉。

值得注意的是,頭部私募產品發行相當火爆,尤其是量化私募再次成爲市場發行大贏家。截至1月27日,幻方量化備案產品數量高達52只,在今年私募基金備案數量中拔得頭籌;靈均投資則以46只備案數量位居第二,即今年備案數量前兩位均爲量化私募;老牌百億私募淡水泉和林園投資則均以20只的備案數量排名第三,在股票多頭私募中排名第一。

此外,九坤投資、明汯投資、盤京投資、趨時資產、高毅資產、誠奇資產今年以來的備案數量均超過10只。此前,認購超過100億元的寧泉資產和但斌執掌的東方港灣投資在今年都備案了9只產品。

一家百億量化私募相關負責人表示,1月份提前備案產品,是爲了接下來的渠道正式發行做準備,縮短客戶等待時間。“備案產品都是與銀行、券商等渠道提前確定好的,只等正式銷售出去。”

對於1月份私募產品發行井噴現象,私募排排網資深研究員劉有華表示,一方面,私募產品發行井噴是資金向權益類資產轉移大背景的必然趨勢,P2P爆雷、非標等類固收投資收益下降,房地產受到政策調控,導致資金風險偏好提升;另一方面,資本市場改革不斷顯成效,投資者對未來中國經濟充滿信心,普遍認爲結構性牛市行情已開啓,A股有望走出長期結構性慢牛,未來私募爲代表的機構將成爲市場主導。

“同時,頭部私募熱銷情況依舊還會持續,這是市場擇優投資的必然結果,除非這些頭部私募主動拒絕資金,否則強者恆強格局依舊不會改變。”劉有華說。

機構代銷成爲助推器

機構銷售渠道是私募產品火爆的重要助推器,近年來,中信證券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機構持續加大對優秀私募的產品代銷力度,帶動了私募行業爆發式增長。

“從渠道來看,過去1年券商是私募銷售量最大的機構之一,中信證券甚至超過了招商銀行。還有一類是轉型期的股份制銀行,他們會自上而下推一些產品,比如興業銀行浦發銀行。這兩類渠道過去兩年在私募銷售上非常搶眼。”一家大型私募市場部負責人稱。

證券時報記者從多家券商獲悉,近期知名陽光私募淡水泉投資、高毅資產等多家知名百億私募產品在券商代銷渠道熱銷,“炒股不如買基金”的觀念,同樣在私募基金產品領域深入人心。

“初步統計1月份私募基金銷售規模已經接近100億元。”總部位於北京的一家國內頭部券商金融產品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現在頭部私募產品銷售非常火爆,歷史業績優秀的百億私募產品基本上都被秒殺,甚至有私募開始限額認購。

2020年有多家券商的私募代銷規模創新高。其中,中信證券私募代銷的規模近800億元,創下券商行業代銷私募產品的歷史紀錄,銀河證券的私募代銷規模也突破300億元。

銀行私行沉澱大量高淨值客戶,因此成爲私募擴張的重要渠道之一。

“這兩年買基金掙錢效應明顯,我們賣出的產品過去兩年年收益率都在兩位數,投資者追加投資的很多,特別是女性顧客,我們希望客戶能定投私募產品。”平安銀行一位銷售顧問說。

目前,平安銀行已經與淡水泉、重陽投資、拾貝、泓澄等頭部私募機構進行合作,去年年底,合格客戶可參與私募定投的產品數量達170只。從平安銀行代銷私募業務來看,近兩年來,購買該行私募產品的客戶中,2019年盈利客戶佔比爲83.9%,2020年盈利客戶佔比達到90.7%。

機構熱衷代銷私募等產品順應居民儲蓄搬家大趨勢,也順應自身財富管理業務轉型需求。通常來說,代銷機構與私募管理人會有利益分成,扣除費用後的固定管理費部分一般是各分一半,而在後端業績提成上,機構渠道也會分得一杯羹。

私募投資者羣體

快速擴大

私募基金的投資者滲透率正在快速提升。有業內人士稱,購買私募產品的投資者主要是個人高淨值客戶,以前多是企業家、高級白領等,最近幾年伴隨居民財富增長,個人投資者羣體有所擴大,機構投資者也越來越多。

“從我們瞭解的情況來看,新增投資者主要來自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長期增量資金,配置需求和政策支持是資金入市的主因。”世誠投資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近年來,資本市場的戰略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良好的投資性價比、持續的賺錢效應使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和海外資金持續流入,A股資產在資產配置中的比例不斷提高。考慮到中國居民儲蓄的巨大基數,以及配置A股資產的較低基數,資金流入A股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據部分券商預計,2021年累計流入A股的資金將接近2萬億元。

上海一家大型私募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一個案例:“年前有一位浙江的70多歲老阿姨通過朋友找到我們,希望購買我們公司一款股票型私募產品。後來考慮到對方年齡比較大,我給她推薦了公司一款相對穩健的產品,現在收益也不錯。”

私募投資者羣體的快速擴大也與私募銷售的一些新趨勢緊密相關。

據證券時報記者瞭解,目前有很多私募以投顧身份與信託公司等機構合作發行混合類產品,雖然這類產品合格投資者認定標準與私募自主發行產品的一致,但在渠道銷售時投資金額門檻可以降至40萬~50萬,這讓投資者有了更加靈活的選擇,等於用之前一半的金額就能買到“私募”(實際是信託計劃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

“這樣的情況在銀行、保險銷售產品時比較普遍。從效果上看,對私募管理規模提升的幫助非常大。客戶買入金額降低了,同樣的資金可以配置更多產品。渠道銷售私募產品最近有了一些新趨勢,除了門檻降低外,產品封閉期在加長,固定環節的費率也在降低、私募管理人業績提成的基準在提高,部分管理人開始採用單個客戶贖回時計提,這對投資者也更爲友好。”北京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