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斯旻

【中航證券預計,未來五年裏,中國航天產業每年約有平均128億元的發射市場規模。2020年以來,大額融資的匯入,讓這個細分賽道迎來了小高潮。】

疫情並未阻礙太空領域的商業競爭。在國內,商業航天領域的關注度、政策扶持力度和資本投入正持續加碼。

近期,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商業航天”、“衛星航天”成爲北京、上海、海南等多地發展科技創新和部署未來產業的重點。比如,針對“陸海空”產業發展,海南要加快推動中科院空間信息應用、商業衛星研製及檢測等領域科技創新資源落戶文昌國際航天城,開展商業航天技術研發,培育深空產業。

事實上,衛星組網正成爲商業航天的新賽道,衛星應用服務的快速成長也得到了資本的青睞,尤其是在去年4月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之後。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融資總額已超過60億元,較2019年的19億元,增速超200%。同時,近年來中國航天相關企業的年註冊量呈現逐年穩定增長趨勢,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已有超過1.5萬家航天相關企業,且半數以上的相關企業註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上。

“未來3~5年裏,中國本土商業航天將迎來發展的新高潮。”中科創星董事總經理張輝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宏觀層面看,爲推動“天地一體化”,國家將加速推進覆蓋火箭、衛星、地面終端、運營服務及核心軟硬技術、系統控制的衛星網絡全產業的建設。同時,商業航天作爲一個新業態,可以培育出完整的產業鏈,並將帶來大量的創業投資機遇,目前正迎來千億級的市場。

從1到N,距離商業閉環還有多遠

在業界看來,“飛天”並不難,關鍵在於如何做到安全、便宜且高效地“飛天”。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院長、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航天產業耗資大、研發週期長、試錯成本高,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政府和從業人員都傾向於國家隊牽頭引領,帶動產業鏈發展。

2014年,國家首次打開商業航天之口,出臺《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爲商業航天帶來結構性機會,民營企業開始進入航天賽道。

金仲和稱,近五年,中國的民用航天已經攻克了基礎技術難關,完成0到1的突破。然而,從工程化階段到量化生產階段,還需做到兩件事:降低成本、擴大應用場景。

在降低成本方面,金仲和認爲,一是需要提高技術,實現規模效應;二是尋找成本、技術門檻較低的細分賽道,如低軌衛星。

與高軌衛星不同,低軌衛星的製造成本相對較低,同時,作爲萬物互聯的天空“基站”,其應用場景廣闊。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與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聚焦“寬帶低軌衛星”,用1.2萬顆衛星實現全球寬帶互聯網覆蓋不同的是,國內部分商業衛星企業如“九天微星”採用的是“窄帶低軌衛星”,後者由於主要服務於物聯網客戶,所需投資成本進一步降低。

金仲和稱,航天產業在打開民用市場之前,由於需求端以政府和軍隊爲主,研發和產品聚焦於產業鏈前端。而步入商業時代後,初創企業可以“錯位發展”,在最接近用戶的衛星技術應用和衛星應用終端發力。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近日發文稱,創新衛星網絡的應用場景。支持衛星網絡試驗示範系統建設,推動衛星網絡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及產業融合發展,拓展在交通物流、航空航海、石油電力等領域示範應用。

作爲投資者,張輝表示,在篩選商業航天類項目時,底層邏輯是“具有創新性”。如果創業企業做的應用和“國家隊”相似,將不具備規模、價格優勢,還會導致產能過剩,唯有獨創性、差異化的產品,纔有商業價值。

他還認爲,商業航天核心在於“用”,這就需要創業者從客戶終端思考,真正理解行業和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缺口。

對於實現航天產業“商業閉環”所面臨的挑戰,金仲和認爲,主要體現在創業企業要完成從單點突破轉化成系統性突破,也就是要有長期的產品交付能力、持續的產品研發和應用創新以及穩定的供應鏈管理。

金仲和認爲,目前,中國尚未出現一個幾億級的商業航天企業,無論是工業基礎,還是市場培育,都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細分賽道發展不平衡

多名業界人士稱,衛星互聯網的最大成本並非來自於衛星製造和測控,而是在發射和運載環節。

所謂發射服務,是指將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等有效荷載送往運輸軌道的航天運輸工具,由單極或多級火箭組成。

在運載環節上,從全球範圍來看,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通過可回收火箭的發射和裝備製造技術,讓衛星網絡的建設在運載端的成本大幅減低。

航天五院公佈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市場小衛星平均每顆發射費用爲600萬~1000萬美元,國內小衛星平均每顆發射費用爲2000萬~3000萬人民幣。

金仲和認爲,目前,國內商業火箭發展速度滯後於商業衛星,這是因爲火箭的試錯成本大、技術門檻高。現階段,鮮有敢爲“火箭發射成功”打保票的創業公司。

市場的缺口爲商業火箭領域帶來了“投資熱”。中航證券預計,未來五年裏,中國航天產業每年約有平均128億元的發射市場規模。2020年以來,大額融資的匯入,讓這個細分賽道迎來了小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越做越大的“蛋糕”卻越來越集中到少量企業手中。目前,資本看好的創業企業如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深藍航天等,基本在2015~2018年間成立,近兩年來新成立的民營火箭初創企業鮮有進展消息。

張輝認爲,這是由於火箭領域有着研發週期長的特徵。足夠的研發投入和產業投入是做運載火箭的繞不過去的門檻,也是實現量產的保障。

爲填補商業航天市場的發射缺口,各地方政府近期頻繁出招。

近日,《北京市支持衛星網絡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發佈,明確加快推進“南箭北星”產業佈局,建設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引導社會力量支持衛星網絡產業創新和發展;對在京從事商業火箭、衛星研發、生產、發射經營的企業,給予商業航天發射保費50%的補貼。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原館長劉民鋼在今年上海兩會期間提交的一份建議中提到,上海應把大型民用航空器發動機的研發製造納入上海未來主要關鍵創新發展領域,作爲上海製造業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

地方利好政策頻出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系統佈局新型基礎設施,強化發展空天科技等多項空間科技前沿領域。

目前,多地正加速佈局商業航天產業鏈,並將其作爲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的一部分。一方面,通過政府項目,購買火箭發射服務和衛星定製服務;另一方面,創新財政政策的支持方式,降低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以北京市爲例,根據近期發佈的《若干措施》,將推出一批協同應用場景。如以2022年冬奧會爲重大應用場景,推廣衛星網絡先進技術;推動衛星網絡在雄安新區等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設中先試先行,賦能城市全域感知、數字運營和智能決策等。

在財政扶持上,北京提出,將鼓勵科創基金、政府引導基金投向衛星互聯網領域;在基金清算時,按政府出資超額收益的10%~20%,給予基金管理團隊獎勵。

作爲最早發力北斗產業的城市之一,成都簽約瞭如星河動力等多家國內航天裝備重點商業企業,明確了以商業運載火箭、低軌通信衛星、衛星應用等細分賽道爲主攻領域的產業發展方向。去年11月,星河動力商業運載火箭首飛成功,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

武漢正規劃用15年的時間,建成首個國家級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商業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羣,形成超1000億產值的產業新城。

張輝表示,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是否能“轉”起來,需要關注其自身的商業運作能力,而地方政府對商業航空的扶持應聚焦在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和項目機會上,如若採用財政補貼和引導資金的方式,或將不利於市場化的公平競爭。

也有投資人稱,單純依賴政府支持補貼,或將形成泡沫,一旦補貼停止或減少,將有重大的行業負面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