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應對火爆銷售 至少44只基金本週宣佈“限購”

來源:證券日報

近日,明星基金經理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基金突然宣佈,從1月28日起下調大額申購上限至5000元。而這並非近期唯一限購的基金。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後發現,在本週的5天時間裏,至少已有44只基金髮布基金限購公告。在2021年開年基民認購情緒火爆的背景下,這些基金爲何會集體選擇自限規模?

爲此,《證券日報》記者專門對包括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基金的持有人、公募基金經理、機構專家在內的多位人士進行了採訪,對近期公募基金集體限購的緣由及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理念變化予以剖析。

44只基金髮布限購公告

1月27日,由張坤“掌舵”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基金正式發佈“下調大額申購上限”的決定,由“單日單個基金賬戶累計申購該基金的金額不應超過10萬元”調整爲“單日單個基金賬戶累計申購金額不應超過5000元”。據該基金介紹,此次下調大額申購上限的原因,是爲了基金的平穩運作,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而主動限制規模。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此次基金限購,我認爲是一個迫不得已的舉動。在面臨基金產品銷售過於火爆的情況下,基金經理主動採取限購是相對穩妥的方式。”

在談及新發基金銷售火熱對基金限購的影響時,江瀚對記者坦言,“降低購買金額,實際上能夠防止基金過熱,此前餘額寶也曾連續多次限購,就是爲了避免過熱。”

在2020年權益類基金收益可觀的背景下,今年新發基金受到資金更狂熱的追捧。據數據顯示,截至1月29日,今年以來新成立基金數量已達118只,累計募資規模達4807億元,相當於去年全年新發基金總規模的15%左右。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本週至少有44只基金宣佈進入基金限購階段。限購基金類型主要以權益類基金爲主。另外,民生加銀康寧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等FOF基金、富國藍籌精選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等部分QDII基金也發佈了限購公告。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場已宣佈進行基金限購的權益類基金產品合計744只(AC份額分開計算)。《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後發現,其中限購上限爲10萬元的基金最多,共有168只;限購上限爲1萬元、5萬元、100萬元的基金數量分別爲83只、83只和145只。

在限購基金中,不乏投資者熟知的明星基金經理掌舵的產品,例如,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宜、董承非管理的興全新視野定期開放混合型發起式、朱少醒管理的富國天惠、傅友興管理的廣發穩健增長混合、傅鵬博管理的睿遠成長價值混合、周應波管理的中歐時代先鋒股票、劉格菘管理的廣發小盤等。此外,趙詣、歸凱、劉彥春、葛蘭、鄔傳雁等多位績優基金經理均選擇主動設置基金限購上限。

其中一位績優基金經理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透露:“選擇是否開始基金限購,一般是由基金經理來決定,與基金公司關係不大。主要是本着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如果基金規模擴張速度過快,我們就會選擇申請限購。”

基民選基能力參差不齊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調查了多位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基金的持有人,就獲知這隻基金的渠道、買入決定性因素、對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的瞭解程度等問題進行了詢問,以瞭解基金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如何。結果發現,不同人羣對申購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基金的原因大相徑庭,每個人選擇基金的能力也參差不齊。

一位最近半年愛上“投基”的高淨值客戶小陳對《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在我諮詢是否可以認購易方達競爭優勢的時候,朋友極力推薦了老基金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說這隻基金是明星基金產品。我也問了理財顧問,他也說可以一直拿着,我就買了。對於張坤擅長投資的賽道是什麼,或對白酒板塊投資機會的看法,我沒有太多關注。”

持有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基金才兩個月的基金理財“發燒友”小尹在與《證券日報》記者交流時表示,她瞭解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基金的渠道來自周圍的理財圈朋友。“大家都在討論這隻基金,‘粉絲應援口號’都傳開了,最近收益有些回調,不過我選擇長期持有,所以不太在意。”對於上調大額限購上限的事情,小尹此前還沒有聽說。

老基民小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脫口而出他的投資理念:“在購買前必須深入瞭解基金經理,選擇長期投資,不要預測和追求短期收益率。”

在談及基金持有人的“選基能力”時,一位券商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我們近段時間的調研和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基金投資者瞭解基金的渠道是通過媒體、券商、銀行三個渠道。我認爲,現在的基金投資者仍相對盲目,特別是年輕的基金投資者,更多考慮這隻基金有沒有名氣,比較喜歡跟風追熱點,真正自己具有分析能力的投資者相對較少。”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記者表示:“個人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應具有自我分析和判斷能力,有適合自身的投資邏輯和投資思路,這纔是最穩妥的投資方式。不過,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邏輯逐漸成熟,需要足夠的時間沉澱。”

上述券商研究員強調:“個人投資者在購買基金時應劃清底線,對不熟悉的產品不要盲目買,買基金前應先了解基金風險,這是必要條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