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

    原標題:最強“限塑令”持續發酵!“KFC們”拋棄傳統塑料製品,可降解塑料“火了”,聚烯烴市場將何從? 

據央視財經報道,2021年1月1日起,全國“限塑令”正式升級。在上海的商超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發現,一般在購物結賬時原本只需要花兩三毛錢順手購買的塑料袋已經不見蹤影。

事實上,期貨日報記者近日也在KFC、蜜雪冰城、星巴克等快餐店、咖啡烘焙店裏觀察到,之前常常提供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勺子被換成了紙質吸管或被改成了聚乳酸可降解吸管、勺子,還有的被可以直接飲用的杯蓋所代替。

據瞭解,當前全球至少已有67個國家和地區對一次性塑料製品採取限制措施,在“限塑禁塑”已成爲全球共識的背景下,可降解塑料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從2008年開始,我國就一直進行塑料污染治理的探索,此次“限塑令”更是將範圍擴大到全社會所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隨着禁塑令的不斷開展,預計可降解塑料的需求未來5年內或有明顯的增長。

自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以來,衆多省市陸續頒佈詳細的限塑禁塑辦法,標誌着我國治理白色污染的決心進一步升級。

“從‘限塑令’來看,涉及到超市商場的塑料包裝、餐飲行業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以及一次性泡發塑料餐具、酒店賓館的一次性塑料用品、超薄農地膜、快遞行業的編織袋與膠帶等,範圍相當廣泛。”一德期貨分析師任寧介紹說,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預計在2021年會出現較大幅上升,這對於傳統塑料製品行業無疑會形成一定的衝擊。

記者瞭解到,截至2019年,我國塑料袋的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約合每天使用30億個塑料袋;快遞和外賣塑料包裝的年消耗量則分別爲180多萬噸和50多萬噸。

而可降解塑料目前有近六成應用於包裝領域,其對傳統塑料的替代也主要集中於此。“近年來包裝類需求增長較快的行業,如快遞,互聯網餐飲外賣,都是此次限塑令的重點實施領域,因此,在這些領域的傳統塑料需求未來會有相當大一部分被可降解塑料取代。”光大期貨分析師周遨稱。

對此,華安期貨聚烯烴分析師安然表示,“限塑令”推行後,將會對外賣行業中塑料包裝、泡沫包裝形成限制,推動外賣行業使用紙外賣盒加以替代。據測算,將帶動紙餐盒需求提升12.6%;同時快遞塑料包裝逐漸減少使用,推動箱板瓦楞紙包裝需求增加。“預計到2025年,紙質包裝品替代塑料製品的量佔塑料產品總量的6%—10%。”

當前我國年產8000萬左右塑料,但可降解塑料產能只有45萬噸,而且產能利用率僅爲30%,可降解塑料比重偏低。據相關資料顯示,“限塑令”全面執行後可降解塑料的市場廣闊,當下產能是遠遠不夠,2021—2023年投產計劃相當密集。

“傳統塑料製品的比重顯然會被可降解塑料市場壓縮,尤其是相對低端的產品。”任寧表示。

安然也認爲,此次“限塑令”規劃出臺後,幾乎所有省份都在積極響應。預計未來能夠替代的塑料製品佔塑料製品總量約在7.5%左右。在他看來,塑料主要應用於農膜的使用,造成大範圍白色污染,是限塑令重點限制的領域,而聚丙烯的用途相對廣泛,傳統編織袋的需求逐漸減少,家電、醫用需求逐步提升,給社會帶來的直接環境損失不大,所以受影響相對較小。安然表示,“限塑令”的持續開展對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影響都比較明顯,相比較而言,對聚乙烯的影響會大於聚丙烯。“長期來看,聚烯烴的需求回落是必然的,價格重心也將有所下移。” 

不過可以看到,“限塑令”的實施並非一朝一夕,部分工作需要到2025年才能實現。同時,受制於產能數量有限、價格高昂等問題,可降解塑料想要完全替代傳統塑料目前還難以做到。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限塑令”在需求端對於傳統塑料價格的影響,短期來看,影響較爲有限。從目前“限塑令”的開展情況來看,傳統塑料需求減少的影響可能會在幾年之後纔會有明顯體現。因此,短期以“限塑令”持續升級的邏輯來交易聚烯烴的價格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未來還是需要進一步關注‘限塑令’的開展情況,看是否會有更嚴格的政策出臺,屆時再重新對需求影響進行評估。”周遨說。

對聚烯烴市場來講,2020年疫情背景下催生了諸多新增需求,包括防疫物資、線上消費以及出口需求等,導致聚烯烴價格重心上移。

“需要注意的是,聚烯烴仍處在投產高峯期,‘限塑令’對需求端的利空不容忽視,尤其是低端料,如塑編袋使用的粉料等,這部分需求被替換的概率相當高,傳統需求的增速會下降。”任寧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