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寓意深刻的诗,大家一定会想到咏物诗,因为我们知道,诗人们大都喜欢借物言志、借物抒情,所以咏物诗也成了富含“寓意”的典型诗体。

那么说到咏物诗,大家首先能够想到的又会是什么呢?我想,肯定会有人想到“蝉”。关于咏蝉的诗,真的是很出名,想必就算灌耳音,很多人也会被灌到“耳朵出茧”。

我国唐诗中,一共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一首是李商隐的《蝉》,一首是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还有一首就是比前两首还要出名的虞世南的《蝉》。

前二者皆为律诗,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也颇有相同之处;虞世南的《蝉》属于绝句(古),语言精炼且境界不凡,可谓称霸古今。

各位看官,且随诗巷一起来品读虞世南的《蝉》,看看它的优秀之处。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格律简析:作者在首句用了准拗式,承句是按照原格式走的;中间没有粘,相对于转句而言,尾句格律非常工整。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的格律已见“构架”却尚不成熟,主要因为它属于格律诗还未完全形成时期的作品。

来看起句:垂緌饮清露。先说说这个“緌”字,它指古代人们帽子上的带子,用来系帽子所用;蝉的头部有须,和緌相像,所以作者就将緌用到了蝉的描写上,这是表面形象上的一个生动比喻。

还有一层含义,要跟“饮清露”结合起来理解。緌可用来代当官的人,而蝉饮清露,就是对当官人性格高洁的侧面说明。

故而起句首先就告诉我们:这蝉生性不俗。那么作者对蝉的态度、所要表达的意旨已经显得非常清楚了。

承句:流响出疏桐。写完了蝉的“饮食”特点后,承句中作者接着写蝉的声音,这又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蝉的声音是从梧桐树上传出来的,此处将蝉的声音与梧桐树联系在一起,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是为了借梧桐来突出蝉高贵的身份。

我们都知道“高梧引凤”的说法,由此可见梧桐树不是一般的树,所以作者写梧桐树上的蝉声,显然在赞美蝉的声音悦耳、形象高大。

转句开始落到虚写上来,以议论的方式来评价蝉:居高声自远。它的声音之所以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它本身就居在高处。这一句的意思与情感显然是从前两句的铺垫而来,但是内容已经荡开了一个层面。

合句:非是藉秋风。这是对转句的妥当充分,它与转句合起来完整表达一个意思:蝉的声音传得远是因为居得高,而不是借了秋风的力量。

秋风是外在因素,蝉不借秋风传声,自然说明它本身就有实力,所以不需要依赖其他因素。

语言朴实、说理服人、逻辑关系严密,这是转合句的特点,它以深刻哲理警示着人们,所以这两句也就更加的出名了。

很显然,作者明写蝉暗喻己,把自己居官而品高、凭借实力成就事业的这种君子形象展现给读者。

世人常说:做官的人多腐败、行贿、同流合污,但是虞世南却通过一首仅20字的咏《蝉》,将自己的立场与性情剖析出来。他坦荡自若、高风亮节,与那些无能却媚俗的官员完全划清界限,这样的品质实在值得人们学习。

这首诗无论从语言还是立意方面皆独具一格,能力压其他咏物诗而名贯今古,乃是理所当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