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寓意深刻的詩,大家一定會想到詠物詩,因爲我們知道,詩人們大都喜歡借物言志、借物抒情,所以詠物詩也成了富含“寓意”的典型詩體。

那麼說到詠物詩,大家首先能夠想到的又會是什麼呢?我想,肯定會有人想到“蟬”。關於詠蟬的詩,真的是很出名,想必就算灌耳音,很多人也會被灌到“耳朵出繭”。

我國唐詩中,一共有三首著名的詠蟬詩,一首是李商隱的《蟬》,一首是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還有一首就是比前兩首還要出名的虞世南的《蟬》。

前二者皆爲律詩,在風格與情感表達上也頗有相同之處;虞世南的《蟬》屬於絕句(古),語言精煉且境界不凡,可謂稱霸古今。

各位看官,且隨詩巷一起來品讀虞世南的《蟬》,看看它的優秀之處。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格律簡析:作者在首句用了準拗式,承句是按照原格式走的;中間沒有粘,相對於轉句而言,尾句格律非常工整。

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的格律已見“構架”卻尚不成熟,主要因爲它屬於格律詩還未完全形成時期的作品。

來看起句:垂緌飲清露。先說說這個“緌”字,它指古代人們帽子上的帶子,用來系帽子所用;蟬的頭部有須,和緌相像,所以作者就將緌用到了蟬的描寫上,這是表面形象上的一個生動比喻。

還有一層含義,要跟“飲清露”結合起來理解。緌可用來代當官的人,而蟬飲清露,就是對當官人性格高潔的側面說明。

故而起句首先就告訴我們:這蟬生性不俗。那麼作者對蟬的態度、所要表達的意旨已經顯得非常清楚了。

承句:流響出疏桐。寫完了蟬的“飲食”特點後,承句中作者接着寫蟬的聲音,這又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徵。蟬的聲音是從梧桐樹上傳出來的,此處將蟬的聲音與梧桐樹聯繫在一起,作者的用意是什麼?是爲了借梧桐來突出蟬高貴的身份。

我們都知道“高梧引鳳”的說法,由此可見梧桐樹不是一般的樹,所以作者寫梧桐樹上的蟬聲,顯然在讚美蟬的聲音悅耳、形象高大。

轉句開始落到虛寫上來,以議論的方式來評價蟬:居高聲自遠。它的聲音之所以能夠傳得很遠,是因爲它本身就居在高處。這一句的意思與情感顯然是從前兩句的鋪墊而來,但是內容已經盪開了一個層面。

合句:非是藉秋風。這是對轉句的妥當充分,它與轉句合起來完整表達一個意思:蟬的聲音傳得遠是因爲居得高,而不是借了秋風的力量。

秋風是外在因素,蟬不借秋風傳聲,自然說明它本身就有實力,所以不需要依賴其他因素。

語言樸實、說理服人、邏輯關係嚴密,這是轉合句的特點,它以深刻哲理警示着人們,所以這兩句也就更加的出名了。

很顯然,作者明寫蟬暗喻己,把自己居官而品高、憑藉實力成就事業的這種君子形象展現給讀者。

世人常說:做官的人多腐敗、行賄、同流合污,但是虞世南卻通過一首僅20字的詠《蟬》,將自己的立場與性情剖析出來。他坦蕩自若、高風亮節,與那些無能卻媚俗的官員完全劃清界限,這樣的品質實在值得人們學習。

這首詩無論從語言還是立意方面皆獨具一格,能力壓其他詠物詩而名貫今古,乃是理所當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