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有着“小杜”之稱,所以,能與杜甫相媲美,足見杜牧在詩壇的位置。

對於杜牧來說,最拿手的就是絕句,他的許多絕句都深得人心、成了千古傳唱,比如《山行》、《清明》、《秋夕》等等;翻看杜牧的絕句,我們會發現,每一首都寫得“出神入化”。

今天這裏,我們就不妨來看一首杜牧的七言絕句,這首詩也是經典中的經典,並且它還因爲太出名,而讓一條河火遍天下,此詩就是杜牧的代表作——《泊秦淮》。

泊秦淮

唐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看到題目,我們首先就會想到秦淮河,此河是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其實在杜牧的《泊秦淮》沒出名之前,秦淮河曾有過好多名字,但是都不被人們熟知,而當《泊秦淮》爆火之後,秦淮河也便隨着火了起來,於是,從此以後,“秦淮河”就成了它公知的唯一名字。

所以說,杜牧的《泊秦淮》讓秦淮河走向了全國、走入了歷史、穿越了時空,詩與河相互成就,共被見證。

起句:煙籠寒水月籠沙。作者這裏先來了一個唯美的景色描寫,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他所塑造的意境中去。杜牧寫這句其實並非隨意而就,他是用了很多心思:將煙與水放在一起,月與沙放在一起,讓畫面呈現出一動一靜,一青一白的效果,所以從狀態與顏色皆臨摹得出彩。秦淮河的美麗瞬間就在這一句中體現出來,我們能夠看到朦朧清幽的煙水,和清涼柔美的沙月,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承句:夜泊秦淮近酒家。這句與起句的銜接非常緊密,因爲它是緊接着爲起句交代時間與地點。其實作者完全可以先寫這一句,但是如果這樣,那麼它所收到的效果肯定是不比“煙籠寒水月籠沙”好。所以作者把想要突出的重點放在起句,以達到到“開篇見勢”的目的。

這是絕句寫作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佈局方法,詩巷在我們的格律詩寫作課程中詳細講解過,想必跟隨課程的朋友都非常熟悉。

轉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這裏作者先賣了一個“關子”,他用這一句將讀者的興趣再次吊起來,讓我們在心裏產生疑問:爲什麼說商女不知亡國恨?

所以轉句的燃起效果就出來了,它只是一句看似平淡的總結,卻將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也將主旨展現出來。作者內心的“國恨家仇”盡顯無餘,他借“譴責”歌女來表達情感。

轉句設置了一個疑問,從內容來說,尚未完整,那麼合句便隨即而來:隔江猶唱後庭花。作者在泊秦淮的夜晚,聽到了遠處船上歌女唱着《後庭花》這首曲子,解釋了轉句“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具體表現,與他爲什麼“譴責”商女的原因。

《後庭花》是指陳後主陳叔寶所創的曲子《玉樹後庭花》,此人不問朝政,只管紙醉金迷、肆意尋歡,在朝廷面臨瓦解之際還與歌女們唱着豔俗的《玉樹後庭花》,最終葬送了江山,自己也淪爲隋軍的階下囚。所以,從陳叔寶以後,《玉樹後庭花》乃至具有宮廷豔麗風格的曲子都被稱爲“亡國之音”。所以,有作爲的皇帝,都是非常忌諱唱這類曲子的,大家平時翻翻相關的資料就可以得知。

在唐朝後期,社會局面處於動盪的狀態,但是這些商女們卻依然唱着亡國之音《後庭花》,她們無視國家安危的舉動,深刻激發了作者心中的憤怒,於是他便犀利地批判了無知又可恨的商女。

但是作者真的是在批判商女嗎?當然不是,商女只是個替代者而已,他真正的用意是在抨擊那些腐敗的當權者,是他們杖着權勢,在那裏尋歡作樂,所以唱《後庭花》跟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商女是沒直接關係的。

商女的背後是不務朝治的統治者,作者以明確的態度和巧妙的手法,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他內心的無奈與憤怒在此處完全得以表達,引發了讀者的強烈共鳴。

縱觀此詩,它語言精煉,意境優美,而情感卻濃郁悲沉。景與情產生了強烈對比,二者相互烘托,使得詩意不僅富有藝術美感,更富有教育意義,發人深思,杜牧之絕句《秦淮河》真乃千年妙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