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很多新興產業一開始一哄而上,到了最後很有可能是一地雞毛。經過數年的發展,整個行業浪費了大量的投資,卻處於畸形狀態,不能成爲新的增長點。

遠的不說,就說共享單車,從一開始被譽爲“新四大發明”,到中間被作爲一款金融產品,再到滿地殭屍,最後剩者爲王。至今還沒有找到一條既有利於城市管理,又有利於自身良性發展的道路。

再向前,我們看到的共享汽車更是如此。共享汽車需要的資本體量更大,一開始就被洶湧的資本推波助瀾,一哄而上,與傳統出租車展開了激烈的衝突,經過和監管部門持續不斷的較量後,還是剩者爲王,滴滴成爲一家全國性的出租汽車公司,至於“將車主的閒置運力共享出來,和乘客互惠互利”的初衷早已經煙消雲散,共享汽車徹底淪爲資本的盛宴。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讓我們記憶猶新的還有風能、太陽能發電,這些行業也都是一哄而上,最後的結局還是一地雞毛。經過數年發展,2009年,國家將多晶硅列爲產能過剩行業,2010年,風電也被列爲產能過剩行業。

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無處不在的資本在砸錢。這一套路移植了一條成功經驗,這條成功經驗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屢試不爽,而一旦放到更爲複雜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卻屢試屢敗。然而可悲的是,我們在高科技領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着“一哄而上,一地雞毛”的悲喜劇。

二八定律和週期律制約着我們的一舉一動,對於一個新興行業也是如此。將資源集中到頭部以突破,在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就是簡單砸錢,這種模式確實非常有效。投入就有產出,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的是人口紅利。

然而在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發展靠的並不是人口紅利,單純地砸錢並不能起到關鍵作用,需要投入的是技術和人才。

資本求快,如果這個時候監管層也求快,違背了科研規律,一開始可能轟轟烈烈,各種政策性補貼卻會引來各種騙補,很多資本轉向爲過程中投機,賺一把就離場,到了最後整個行業只能是一地雞毛。

俗話說心急喫不了熱豆腐,對於需要慢慢加熱的科技含量高的行業,想要大躍進式的效果,一夜之間彎道超車,多數情況是浪費了大量的投資,最後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攤子。

國人太過於相信錢的力量和跟風效應就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任正非曾經這樣說過:“芯片這個東西砸錢不行的,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中國要踏踏實實在數學、物理、化學、神經學、腦科學各個方面努力地去改變。我們纔可能從這個世界上站起來。”

可實際情況是,我們已經錯過了一次機遇的芯片領域正在重複着風電曾經的故事,而這一領域需要的資金更多,如果最後還是一地雞毛,那麼浪費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錯過了就難以彌補的機會。

實際上,參照西方國家的經驗,開放的市場和知識產權保護纔是支撐科技創新的基本機制,才能持續引領新興產業的發展。

對於新興產業,一定要尊重發展規律,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的基礎上,加大各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力度,持續培養人才尊重人才,才能避免這種“一哄而上,一地雞毛”的悲喜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