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七季辯手梁秋陽說的一段話讓人感觸很深,他說:父母應該活成孩子的嚮往,一個孩子在外邊不管遭遇了什麼,他一想到自己的父母,就會同時想到這個世界的遼闊與美好,就會有了繼續努力下去的期待和勇氣。

作爲父母,我們應該比孩子活得更好,更鮮豔,更熱烈,因爲在一個童年時代的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這句話讓我想起我家的鄰居。

鄰居是一個全職主婦,老公經常出差,她一個人在家照顧七歲的兒子。

做鄰居兩年,每次見她,她聊得最多的,就是怎麼給孩子做營養餐,給孩子報哪家興趣班,小朋友最近又長高了多少……

有一次,她的手機出了毛病拿去送修,拿回來後微信登錄不上,她帶着兒子過來敲門找我幫忙。

幫她都弄好後,臨出門前,她向我道謝,出於禮貌,還讓她兒子對我說謝謝。

可是,七歲的小朋友卻皺着眉毛說:媽媽,你怎麼連登個微信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啊?我同學的媽媽都可厲害了。

不知道當一個媽媽被自己七歲的孩子嫌棄沒用時,會是什麼感覺,反正我當時心裏是酸酸的。

也許有人會覺得,小孩子懂什麼?這不過是他不懂事亂說的,又何必當真。

可是,我覺得恰恰相反,小孩子是不會像大人那樣,把一些事會放在心裏藏着掖着,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自己的媽媽不如別人這件事情,一定已經在他小小的內心世界裏埋下了一顆失望的種子。

其實,每個身爲父母的人,都是深愛着自己的孩子的,也願意把自己能拿出來的所有最好的東西,捧到孩子的面前。

一個人在小孩子的階段,對於愛的需求很簡單,有父母的陪伴,有好喫的好玩的,就會很滿足,可是隨着他們慢慢長大,對所在的世界有了新的認知,他的需求也在不斷髮生變化,會對愛有更深更高層次的需求。

當喫飽穿暖成爲日常,父母的事無鉅細和陪伴再給不了他們滿足感,反倒會成爲一種束縛。

這時候,就算我們把所有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哪怕傾盡所有,能夠給予他們的,又能有多少呢?

愛有很多種方式,爲了孩子,一味付出,以至喪失自我是最不可取的一種。

當你掏空自己,仍然覺得遠遠不夠的時候,當孩子的腳步,越來越快,當他與你的距離越來越遠,遠到你無力追逐的時候,你剩下的,也只有無奈和無力了。

永遠不要犧牲自己去成就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永遠別放棄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哪怕是以愛之名。

所以,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愛他的同時,也留些時間,用於自己的成長,因爲,一個足夠好的自己,讓孩子感覺到驕傲和自豪的你,纔是給他最好的愛,也只有你成爲更好的人,纔有力量給他更多更好的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