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网上火了一个贾浅浅

到底有多浅

真浅假浅

不得而知

但流淌出来的诗句

和那屎的气味

深深地混淆在一起

让我变得恍惚

网友说

多浅试

试才知道

浅浅说

试试就试试

——《贾浅浅,到底有多浅?》

突然之间,网上红了一个贾浅浅,还是一代文豪贾平凹爱女。

在这个自媒体快餐一天烹饪上亿文字的今天,一个写诗的女人能火起来,没有点真功夫还真挺难,就算像浅浅这样的二代们,不也是埋没了多年,“人过四十天过午”才一炮成名?

必须要说的是,拿着一个人的名字做文章,确实不够道德,但在拜读过贾浅浅诗作后,不用贾浅浅赋诗一首,简直体现不出我对贾浅浅(括弧:副)教授的敬仰之情。

毫不夸张地说,贾浅浅副教授颠覆了我对诗歌的认知,过往在我的印象中,能称得上诗歌的必须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最不济也得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作为一个俗人,关注海子的姐姐胜过关心人类,一个陶醉于“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法自拔,对于博客时代的记忆只停留在木子美,跟多数人不一样,我对贾浅浅副教授的兴趣既不是她的爹地贾平凹,更不是“手捏一块屎”、“你的两个娘都尿了”、“去他妈的”、“竖起了中指”、“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做爱了”……

我对贾浅浅副教授最为推崇的是她的嗅觉。

这份敏锐的嗅觉,之前我只在朋友圈里见过,一个朋友在酒醒后(也可能是完事后,无考)写下了与妻子的对话,妻说:“你昨晚喝的茅台是假的。”夫惊:“你咋知道?”妻答:“你呕吐秽物的味道不对。”

靠着呕吐物鉴定茅台酒的能力,我认为是人类能够达到的嗅觉极限,直到读完贾浅浅的《日记独白》。

在独白中,贾浅浅副教授展示了无人能及的嗅觉,有诗为证。浅浅写道:“迎面走来一对男女,手挽着手”,这句很普通,只要矫正视力0.6以上的人都能看清;“女的甜蜜地把头靠在,那男人的肩上”,写到这里,依然达不到一夜火遍互联网的程度。

接下来,贾浅浅笔锋一转,一个“但”字,足以留名诗歌史。“但是裙子下,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一句让我倍感震惊,贾浅浅女副教授的视力绝对达到了2.5,都具备了透视能力,隔着裙子都能看到下面,看到“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

如果认为贾浅浅女副教授这样就很厉害,那真是大错特错了,比起透视能力,更厉害的是最后两句,“和那男人内裤的气味,深深地混淆在一起”。服气吗?一对男女只是在街上与贾浅浅副教授擦身而过,而贾副教授瞬间不仅能精准锁定女子裙子下“两腿之间流出来的东西”,还能分清楚混淆着“那男人内裤的气味”,就问你怕不怕?

读过之后,我深深地庆幸自己没有生在废都,不然,只因被贾浅浅副教授在人群中多看了一两眼,很可能就被扒光了。

作为西大只专注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研究的副教授,贾浅浅真的太屈才了,有这份功底,如果改行抓破鞋绝对是一把好手。

只要贾浅浅副教授往西安钟楼一站,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路过的男女,绝对一个跑不掉,流出的东西、留下的口水、男人的内裤、避孕套的品牌,甚至是做爱时长、体位保证辨析得一清二楚,同居男女也不用被物业要求“到单位开证明”,拿着贾浅浅的签名诗集就能顺利进出小区。

看完贾浅浅副教授的诗,我突然对网络上“中国年纪最小的诗人”充满敬意,据“八十多家媒体报道”,一名叫朵朵的女孩,“三岁开始诌诗,五岁出版诗集”。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脖子上,就佩戴着一只绿色的猫眼儿,好像独角兽佩戴着独角,可我经过了这么多人,都没有看到它,我带着它在人群中跳舞,没有一个人欢呼”,“我不愿意把我的玩具送人,不是我不慷慨,只是我的每一个玩具,都有缺陷”,随便截取两句3岁孩子的诗,都散发着超越副教授的水准。

另外,我扫了一眼西大官网的贾浅浅副教授“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生命的言说与意义——试论贾平凹的书法创作》、《文学视域下贾平凹绘画艺术研究》、《历史与文学的双重变奏——贾平凹<古璐>的叙事策略》、《写给父亲的一封信》、《贾平凹散文精选》、《贾平凹书画与文学艺术精神关联性研究》,均离不开父亲贾平凹,贾副教授对父亲价值的利用,可谓登峰造极。

在此之前,主要依托家人创造工作成就价值,我只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毛博士,专门研究自己的爷爷;另一个是通讯社颜记者,透过自己丈夫、女儿、父亲、婆婆、哥哥的视角,撰写了数十篇新闻报道,甚至借助父亲之口写出了“我有一群孝顺的好儿女啊”。

现在,贾浅浅副教授是我研究家人方面最佩服的第三个人。

之前清华刘瑜教授的演讲,“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引发批评,如果看过贾平凹女儿贾浅浅副教授的研究成果,你肯定会更认同储殷教授的“精英劝你看开是让你认命”的观点,他说,“有的时候,不要相信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心灵鸡汤。他们劝你看开,不是真的让你看开,是让你认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即便你哪怕不好好学习,最后混退学了,至少也是个高晓松。”

储殷教授这话,还真具备普遍性原则,比如西北大学毕业生、作家贾平凹,就果真培养了一个西北大学毕业生、诗人贾浅浅。

贾浅浅为何引发争议?

在我看来,无外乎,在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居然现在还出了文二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