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雙寡頭格局會被打破嗎?

在前幾年這個問題可能很難回答,但目前來看,當前支付格局似乎很難不會被打破。

一方面,金融領域反壟斷監管利劍高懸,數字貨幣開始推行;另一方面,拼多多、滴滴、美團等新興互聯網巨頭,已經開始殺入支付戰役。

尤其是拼多多,最近動作頻頻,即將到來的春節,或許會成爲其逆襲的契機。

拼多多已在元旦跨年夜打響支付戰役

2020年1月,拼多多通過收購付費通,獲得支付牌照;

2020年9月,拼多多成爲2021年央視春晚獨家紅包互動合作伙伴;

2020年12月初,拼多多開始測試“多多錢包”,彼時僅支持充值、提現等初始功能,支付和錢包業務尚不完善。

2020年12月31日,跨年夜當晚,拼多多聯合湖南衛視推出跨年晚會,並送出100億份紅包、5000萬份草莓車釐子雞蛋、1萬份YSL口紅、1萬份話費及iPad、汽車、酒店套房等超級大獎。

表面上是福利活動,背後卻是拼多多正式對移動支付開戰。

因爲,用戶搖到的100億份紅包,如果需要提現,則需要綁定銀行卡,開通多多錢包。

截圖來源:拼多多

新流財經體驗發現,跨年夜,在拼多多個人主頁上線了十分醒目的“多多錢包-立即開通”入口,點擊開通會提示免費開通,由“中國人保財險保障資金安全”。

官方提示——多多錢包是拼多多官方推出的支付服務,賬戶餘額可0手續費提現到銀行卡,目前可提現至農行、建行、工行、郵儲銀行、招行等235家銀行。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錢包餘額提現均需要手續費——其中,微信支付的要求是:單個身份證享有1000元免費提現額度,超出額度後,提現手續費率是0.1%,最低0.1元/筆;支付寶要求同一身份證下多個支付寶實名賬戶終身享2萬元基礎免費額度,超過額度後和微信支付一樣,按0.1%收取服務費,最低0.1元/筆。

從提現手續費而言,拼多多目前0手續費完勝。

有趣的是,多多錢包功能剛上線,拼多多配合了許多活動鼓勵用戶綁卡,使用多對支付。

除了上述跨年夜的100億份紅包,還有在拼多多購物,使用多多支付,可享受支付隨機立減或返現,最高100元等專屬優惠活動(即將全面推出)。此處的支付返現,也會返到用戶多多錢包中。

如果是新開通多多錢包的用戶,還有綁卡“首單立減”活動,也就是綁卡後,使用多多錢包支付購買的第一單商品,支付時會直接扣減相應的金額。

拼多多向用戶展示了一系列銀行的優惠活動,比如平安銀行儲蓄卡首次添加立減8元,工商銀行儲蓄卡首單立減5元,工商銀行信用卡首單立減8元,建設銀行儲蓄卡首單立減8元等。

新流財經從開通多多錢包、綁卡,再到到購物、支付環節,作爲用戶,整體感受流暢。

我們無從得知有多少用戶在“跨年夜”當晚參與了拼多多搖紅包的遊戲,又有多少用戶開通了多多錢包,畢竟,暗自發力支付的拼多多對這塊業務頗顯低調。

不過,從拼多多的活躍用戶規模,以及湖南衛視的“跨年夜”晚會收視率來看,開通多度錢包的用戶或許不在少數。

財報顯示,拼多多在2020年三季度,年活躍用戶數已達7.31億,這是什麼水平呢?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阿里的年度活躍用戶總數是7.57億,也就是說,拼多多和阿里的年度活躍用戶數只差了2600萬,要知道在2019年的三季度末,拼多多和阿里之年度活躍用戶數海差了1.57億,兩家分別是5.36億、6.93億。

再來看跨年夜湖南衛視的收視率,據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當晚湖南衛視跨年晚會獲得省級衛視冠軍寶座,收視率1.52%,份額6.79%。

拼多多在跨年夜當晚與湖南衛視合作,配合搖紅包的遊戲,極大可能已經吸引了千萬用戶開通多多錢包。這似乎有一絲絲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大戰”的影子。

誠然,我們也很難判斷,拼多多是否是想通過湖南衛視跨年夜活動,測試用戶對搖紅包活動的參與度以及開通多多錢包的轉化效果,以備在一個多月以後的2021年的央視春晚活動上,再現“紅包大戰”的奇蹟。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跨年夜的活動,還有一個小細節——

該活動引導用戶“和朋友面對面搖手機紅包”,這既契合了拼多多“拼”的特質,又是拉新用戶的一套激勵法則,實在是高明!

美團、滴滴也在暗自發力

如果拼多多是依託紅包進入支付戰場,美團和滴滴則玩得是另一套遊戲——從生態場景入手。

美團金融在2020年動作頻頻,最無敵的是上線“月付”功能,類似“花唄”,可以延期還款、分期還款。站在消費金融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款信用支付產品,美團可以根據用戶的還款表現延伸其他消費分期服務,實際上,後來美團也確實上線了醫美分期服務。

但是站在支付角度來看“美團月付”,大部分分析認爲,美團是希望藉助信用支付手段降低支付門檻,吸引更多用戶通過“月付”,直接走美團支付通道,以此加入支付戰役,與支付寶開戰。

本身美團的生態足夠豐富,用戶規模足夠龐大,2020年三季度美團年度活躍商戶數增長至650萬,年度交易用戶數達4.8億,2020年三季度,美團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30%至32億單,外賣訂單交易總額(GTV)同比增長36%至1522億元。

試想一下,假使美團能將一半的外賣訂單交易轉化到美團支付,光是外賣訂單上,一個季度就能節省近8千萬的支付通道費。(假使第三方支付通道費率按較低的千1來計算)

我們再來看滴滴支付,雖然相較於美團支付略顯低調,這主要在於滴滴的場景較爲侷限,出行場景爲主,但滴滴支付仍然在暗自發力。

2017年,滴滴花費3億收購一九付,間接獲得支付牌照;

2018年下半年,滴滴上線自有支付——滴滴支付,並小範圍試用了“信用付”功能;

2019年開始,滴滴頻頻推出綁卡支付減免打車費、開通滴滴支付一分錢騎一週青桔單車等活動,鼓勵用戶使用滴滴支付;

2020年,滴滴推出“花小豬”打車APP,該APP中上線了支付產品“花小豬付”,實則也是滴滴支付,滴滴通過一個新的打車產品,既抓住了下沉客戶,還加強了滴滴支付的滲透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年末,滴滴推出了一項“月付”服務,這是與“美團月付”類似的信用支付產品,但僅限在滴滴出行場景使用,其新上線的社區團購“橙心優選”尚不能使用。

不管是拼多多、美團,還是滴滴,它們開通自己的支付服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自身生態場景交易需要,美團和拼多多都曾陷“二清”風波,也就是無證經營支付業務。

當下,新興的互聯網巨頭手握支付牌照,建設自身支付體系,除了免去合規風險,還有很大一方面在於節省支付通道成本。

此前新流財經在相關文章中分析拼多多爲什麼要做金融時曾做過一個假設,像拼多多這樣日訂單量過億的超級大平臺,姑且按照支付市場最低千1的通道費標準來談,那麼,過去一年的時間,拼多多也需要支出大約15億元支付通道費。

最後,支付本身也是分析平臺用戶畫像,以及爲用戶引導其他產品的很好環節,有了支付,再延伸消費金融以及保險、理財等金融服務,均是順理成章的事。

新興的互聯網巨頭,可能並不會很快掀翻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維繫了近6年的雙寡頭格局,但是他們逐漸夯實了自身生態中的支付系統“護城河”,將支付寶、微信支付霸佔了90%以上的市場規模打亂也不無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列舉的拼多多、美團、滴滴,快手、字節跳動、攜程等互聯網巨頭也已經拿下支付牌照,並在支付業務上步履不停。

一向與金融業務不太沾邊的“b站”近日拿下了“bilibilipay.com”、“bilibilipay.cn”等域名的備案,並在招聘“高級/資深支付開發工程師”職位,很難說未來不會切入支付服務。

“金融反壟斷”這個詞在2020年年末被高頻提起,就在日前央行召開的2021年工作會議中,在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環節提到一點“強化支付領域監管”。

在2020年8月,路透社曾報道,中國監管機構正在考慮對支付寶、微信支付進行反壟斷調查。

因此,不管是從政策因素,還是市場競爭來看,如果有一天,支付寶、微信支付的雙寡頭格局被改寫,世人也不會感覺意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