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位置播出《“十三五”,我们这五年》——“马庄村的小康路”。用3分55秒的时长,关注了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的这五年来的小康蝶变。报道以潘安湖生态转型为切入点,讲述了马庄村生态转型背后的小康故事,展现徐州的乡村振兴。这是徐州广电传媒集团协助央视完成的又一外宣报道,徐州经验、徐州典型再次在全国舞台上闪光!

马庄,也成为中国“十三五”小康路上的领跑者!

03:5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贾汪区马庄村,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从单纯以煤为生转型到多种产业共同发展。

离马庄村不到100米,是景色优美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导游厉慧卿告诉记者,过去这一带都是采煤塌陷区,脏乱破败。得益于当地对这里进行系统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才有了如今占地7.5平方公里的4A级景区。现在,马庄村像她一样吃上“旅游饭”的有300多人。

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村民 厉慧卿:现在我做讲解员,一个月可以赚到3000多块钱,带着游客参观我们潘安湖的景色,参观我们马庄村的各个景点。整体的生态转型发展之后,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随着湿地公园的人气越来越高,马庄村的乡村旅游也跟着火了起来。当地抓住这个机会,瞄准特色手工制品香包,谋划产业发展。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来到马庄村,肯定了马庄村从单纯以煤为生转型到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在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总书记欣赏了村民制作的各式香包,并自己花钱买下一个,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

总书记的鼓励,让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党委书记 毛飞:总书记提出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我们现在把香包作为一个产业链,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效的结合了起来,形成我们村集体收入的一个重要的产业支柱。

这几年,通过老手艺人“传帮带”,开发新款式,为马庄村的传统手工香包注入新活力,村里还注册了商标和专利,建起了香包青创大院。去年从大连艺术学院毕业的孙歌尧,选择回到家乡做香包设计。

返乡大学生 孙歌尧:我设计了一些不同款式的香包,更适合年轻人的喜好。马庄香包现在做的这么好,我还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也是把香包这个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五年来,马庄村将过去用于节日装饰的小香包做成富民大产业,产品不仅卖到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一些欧美国家。村里先后成立了6家香包专业合作社,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不少从前外出打工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当上了产业工人。

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村民 崔盼:以前在这边没有什么赚钱的门路,现在我们马庄村有这么好的一个产业,风吹不到太阳晒不到,一个月工资拿得也不少,我们两个人加起来能拿个6000多块钱。

2020年马庄香包线上线下的销售额将近1000万元,香包从业人员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新的一年,马庄村正按照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从中草药种植到文创产品,逐步形成以特色香包和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综合产业发展新格局。

徐视融媒 时政短评

何为样板?就是要有典型性、具有可复制性、可示范性。在统筹城乡建设上,徐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形成了乡风文明“马庄经验”、集中居住“睢宁模式”、空间治理“邳州方案”、环境整治“铜山样板”、采煤沉陷区搬迁“沛县探索”等一批先进典型,从一枝独秀到满园花开,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正在徐州这片希望的新田野上高歌猛进。

不止是乡村建设,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徐州各地各部门都在勇立潮头奋力干、快马加鞭加油干,因地制宜创造特色亮点。勇于作“示范”,善于当“领跑”,这一马当先的气势,舍我其谁的拼劲,善做善成的闯劲,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特色典型,也必将为全省、全国贡献更多的徐州智慧,徐州方案。

徐州,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大道上正阔步向前!

徐视融媒记者:张晨晔 孙宏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