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的8省市公佈了考試安排和錄取工作。這8省市具體包括: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

這8個省市全部採取“3+1+2”的模式,其中,“3”爲語文、數學、外語這3科,使用全國卷,“1”爲首選科目,即物理、歷史中的1科,“2”爲再選科目,即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科中的2科,由各省市組織命題,每科成績按等級賦分後計入總成績。高考時間統一安排爲3天。

高考改革一直是衆人關注的話題,高考作爲我國的第一大考,其承載的公平性與權威性毋庸置疑,因此,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變動,都牽動着無數考生的心。

縱觀高考錄取方式的變化,從自主招生的推進到取消;從以高考成績作爲唯一標準轉向“綜合評價錄取”,所謂綜合評價錄取,就是“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面試成績、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高考成績佔比原則上不低於總成績的60%”類似的方案有些已經在部分省市實施等等。可以看到,高考作爲人才選拔的一種方式,一直在不斷探索如何用最科學的方式來選拔人才。

新高考改革在某種程度上可謂是一波三折。早在2014年9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啓動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同年,浙江和上海作爲首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省份分別發佈了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方案,正式拉開新高考改革的帷幕。

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成爲第二批改革試點。迄今爲止,新高考試點省市已經進行了三批。

本來第三批計劃推行的省市,包括廣東、河南、四川、吉林、山西、江西、內蒙古、黑龍江、貴州、西藏等省市宣佈推遲一年啓動高考改革。從目前公佈的省市來看,與原計劃相比,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從18個縮減至8個。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一定程度上在於高考改革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綜合考慮考試選拔的科學性以及執行層面的現實可操作性等。無論是從考生選科還是學校走班排課等來講,都是一個不小的難度。

從教學資源上來說,當前我國除了部分高中,絕大多數高中沒有辦法支撐這樣的走班制教學。打個比方:假設把課程簡單地分成兩個等級,一個是選考,一個是學考。這6門課中,不論你選什麼課,在完成會考/畢業考試之前都是要學的。所以這種教學,其實就是把同一門課程分了兩個難度,一部分要學來去參見高考,一個部分是參加畢業考試。簡單計算一下,6選3就有20種組合。這種教學模式的改革,對現階段普通高中無疑在客觀層面上是很難完成的。

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的方向旨在打破“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增加學生和高校的相互選擇權,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

但從此前部分試點運行結果來看,不少學生只會去學自己擅長的科目,簡單的科目。由此出現了大量考生“棄考物理”,轉而選擇其他難度較低的科目。長遠來看,這樣對於人才的均衡培養是極爲不利的。

因此鑑於此,後面試點的省市在科目選擇上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從最開始的“3+3”模式傳統的學科統考到“3+1+2”新高考模式在不同省市的逐步推進,保證了考生在奠定或文或理大致方向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的科目選擇。過去文理分科的時代,考生要麼選擇物理、化學、生物,要麼選擇歷史、政治、地理,那麼現在則可以進行多種組合,如物理、歷史、地理等。

無論怎樣,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承載的是一個個考生的命運,願所有的改革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公正、合理、權威,惠及最廣大的普通人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