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前言:

關於相互寶的負面新聞一直不缺,從幾分錢到幾元錢的分攤費,從大病最薄保障30萬元到理賠困難頻出...

那麼,相互寶是否還值得加入?是否還能給我們一個保障?

今天黑馬就來和大家聊聊相互寶的這些事,相互寶能保我們平安嗎?

黑馬團隊精心打造《深度》欄目的第018篇文章,旨在爲你介紹支付寶中號稱不是保險的“相互寶寶”的那些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加入相互寶

憑藉着“0元加入,最高可得30萬元”的相互寶,上線短短兩年時間加入人數就已經破億。

加入相互寶的目的是啥?就是想有個保障

懷着這樣對生活的希望,但在生大病之時,卻被告知不能理賠,你會怎麼想?

是絕望還是痛苦?

那大概是無法形容的心情吧,絕境之時,看到了希望,希望又再破滅。

這就是最近相互寶所遇到的事情。

事情是這樣的,去年年底的時候,河南焦作一男子買菜突發心肌梗塞不幸去世。

醫院給出的死亡病因是“冠心病急性心梗?”,相互寶以死亡原因存疑,要求家屬提供完整資料,否則予以拒賠

(相互寶急性心肌梗塞相關說明)

這人都離世了,怎麼能證明?

那段時間,相互寶各種被罵,“耍無賴、騙錢”,說啥的都有。

但罵歸罵,我們還是要理性看待問題

時至今日,相互寶是否還值得加入?是不是真的很難理賠?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

相互寶到底能幫助到我們什麼?

加入了相互寶,如果不幸患上了相互寶協議中的大病,具體包括100種重疾,2種輕重疾,具體的疾病可以看下圖:

(圖自至尊寶Live)

其中40歲以下,可以獲得最高30萬元的理賠,40歲-59歲,可以獲得最高10元的額度。

沒錯,可以看到相互寶的作用和一般常見的重疾險很像,都是針對大病帶來的經濟損失的一種保障。

但和一般由保險人支付保額的重疾險不同的是,相互寶的理賠是由每一個加入相互寶的用戶來分攤的。

也就是說,在保額一定的前提下,只要加入相互寶的人足夠多,理論上我們每個人的分攤費就可以很低。

一開始的時候,相互寶每月分攤的金額僅有幾分錢,現在漲了一些,來到了幾元每月,整個2020年,人均分攤金也才91元。

(相互寶分攤金額暴漲,圖源知乎:肆大財子 )

這個價格有多便宜?

我們拿同樣是30萬元保額的重疾險來舉例,一般來說至少都需要幾百元,而40歲後的羣體10 萬保額一般少說也要一兩千。

也就是說,在相互寶上,我們可以花更低的錢,就可以享受到和一般重疾險接近的保障。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相互寶有支付寶這樣的平臺背書。

我們在網絡上買這種產品最怕啥?

理賠額度小、理賠困難都還不是最要緊的事情,萬一跑路了,就啥都沒有。

這裏不是黑馬危言聳聽,過去這兩年,就有多家類似相互寶這樣的平臺因爲參與人數過少、政策等等因素而倒閉的。

相互寶最大的保障就是有了支付寶這個平臺,一來支付寶本身的體量也大,不用擔心參與人數的問題,二來支付寶足夠大,相對來說會穩很多。

因此,如果沒有重疾險,想給自己來一份保障,那麼相互寶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花小錢,就可以辦大事,超值。

但是,相互寶也不是完美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這些負面新聞出來。

相互寶的問題之一,就是購買流程過於順暢

一般的保險,在購買之前會有個健康告知環節,後臺會有“覈保”,審覈用戶填寫的健康告知是否允許購買此保險。

如果投保人的健康告知有問題,就需要按照提示提交過往病歷報告等,根據情況拒保或者承交更多保費。

相互寶也有健康告知環節,但是卻沒有“覈保”的環節,反而是在用戶提交理賠申請時再來審覈。

如此一來,一些不符合加入條件的人羣就會加入進來,但是這類人羣往往又不能理賠。

先以極低的門檻吸引用戶加入,在流程上又沒有做好,這種購買流程,到底是爲了流量還是給用戶一個保障?這大概就只有相互寶自己清楚。

但是這不是相互寶最大的問題,在黑馬看來,相互寶最大的問題其實另有兩個。

第一個問題是不受銀保監會的監管。

可能很多人會認爲相互寶是一款保險產品,但相互寶本質上是一款網絡互助計劃,沒有保險牌照。

在2020年9月3日的時候,銀監會就點名相互寶屬於非持牌經營

同時相互寶自己也是一再強調,自己不是保險,因此相互寶是不受銀保監會的監管。

(相互寶說明自己不是保險產品的頁面)

這樣一來,問題就大了。

首先是用戶可能無法獲得理賠。

雖然前面我們說相互寶有支付寶做靠山,跑路的風險小很多,但是畢竟不屬於保險。

根據我們國家的《保險法》和銀監會的監管規範,保險只要合同寫了終身保障,就一定會保障終身。

相互寶中,情況就不一定了。

在相互寶的《重症疾病互助計劃條款》中就寫明瞭,如果是因爲不可抗力、政策因素或者加入成員數過小等情況,平臺有權終止這項互助計劃。

(相互寶自動退出計劃說明)

在極端的情況之下,相互寶可能就無法持續了。

即使沒有這些極端的情況,相互寶也明確表示了這些分攤金額是屬於互助贈予

既然是贈予行爲,那麼相互寶也就沒有必須理賠的責任。

雖然這種情況的出現微乎其微,但最終解釋權還是在相互寶那。

(圖自百度百科)

其次,保障內容可以隨時更改。

相互寶不像保險那樣,合同規定的保障內容和保額,只要確定下來就不可更改,相互寶的規則是可以修改的。

從創建之初到現在,相互寶也修改過多次規則。

比如說在2019年5月,相互寶就對甲狀腺癌等輕症調整互助金爲5萬元,而此前,賠付額則高達30萬元。

(相互寶移除輕症甲狀腺癌的相關提示)

作爲一款網絡互助產品,相互寶的副作用還有很多,比如說理賠流程冗長,理賠時效過長等問題。

相互寶的理賠流程是這樣的:

先申請互助金——審覈調查——公示——分攤打款。

這個時間具體需要多久,相互寶沒有披露,但光是公示這一環節就需要7天。

再包括審覈調查,整個流程下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需要的時間不短。

在相互寶的公示中,我們也能經常看到一些幾個月前就已經確診了重病患者的用戶,幾個月後才公示理賠。

而保險則是有一個具體的時間期限,在收到理賠申請後,在30日之內就必須要有結果。

第二個問題:分攤金額變動性太大。

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相互寶的分攤金額越來越多,從開始的幾分到現在一個月的幾元。

2021年1月7日,相互寶進行了今年第一次分攤公示,信息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相互寶大病互助計劃的全年分攤金爲91元,而2019年分攤金額僅是29元。

(圖自科普精算師 )

爲什麼分攤金額越來越多呢?

由於相互寶相對寬鬆的加入條件,很多被其他保險拒之門外的人羣湧入,這就導致了逆向選擇風險加大。

所謂的逆向選擇是指高風險羣體更加願意購買保險,使得出險率大大提升。

出險率的提升,保險人肯定會提高保費或者提高出險條件,這樣一來,又會使得很多低風險的人停止購買保險。

反過來又會使保險人的風險增加,從而保費進一步提高,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高風險的羣體對低風險羣體進行擠壓,同時被保險人的保費提高。

這種現象,不僅僅是相互寶這樣的網絡互助產品的問題,也是廣大商業保險所要面臨的挑戰,只是相互寶的問題更加嚴重。

過低地加入門檻,使得被其他險種拒絕的高風險羣體紛紛加入進來,從而也加大了逆向選擇的風險。

(相互寶加入條件)

當這種風險加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勢必會導致更多低風險的年輕人退出相互寶。

相互寶數據顯示,2020年,11月第一期的分攤人數還在1.058億,而到了12月第二期,分攤人數已經下降至1.022億,剛剛公佈的1月第一期的分攤人數已經下降至1.01億,兩個多月時間,退出人數超400萬。

其中,大病互助的參與分攤人數在2020年12月第一期跌破了1億至9824.4萬,而到了今年1月第一期,分攤人數已經跌至9601.6萬。

(相互寶最新分攤人數)

這也就造成了分攤費上漲、理賠更加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假若有一天,退出相互寶的人越來越多,反過來又會導致分攤的金額越來越多,甚至比拼商業保險,那麼相互寶存在的意義到底還有多大?

如果提高相互寶的加入門檻,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逆向選擇的問題,但又會帶來新的問題。

事物是具有兩面性的,相互寶存在一些問題,但也確實給一部分人羣帶來了好處。

有兩份數據大家可以看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有6.1億人年均收入爲11485元,月均收入僅爲1000元左右。

2019年,螞蟻金服發佈了一份數據,在加入相互寶的人羣中,79.5%的參與者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36.95%的參與者自述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72%的參與者分佈在三線及以下城市,68%的受訪者沒有商業保險。

(螞蟻集團研究院發佈《網絡互助行業白皮書》)

即便相互寶存在很多問題,包括規則、流程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相互寶給了廣大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的低收入者一個保障。

假若提高了加入門檻,可能會讓這6億人連這爲數不多的保障都會失去。

方面,加入門檻過低,就會導致逆向選擇風險加大,另一方面,提高加入門檻,又會讓廣大低收入羣體可能連最起碼的大病保障都沒有。

如何平衡這個矛盾,相互寶需要好好思考如何解決,但這也不僅僅是相互寶要應對的問題。

這同時也在警醒着,誰能給這約6億低收入羣體一個基本的大病保障?

要不要加入相互寶?

對於黑馬個人而言,每月幾元錢的分攤費,生病了,是給自己一個保障,不生病,也可以當作是一次公益行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