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中唐傑出詩人,他的詩風平易質樸,很多作品更是如同白話,卻深受讀者喜愛,很多人都能背誦他的《長恨歌》、《琵琶行》等名作。詩人從小聰慧好學,雖然三十出頭才進士及第,並且仕途也是非常坎坷,但是樂天卻一直堅持詩歌創作,還與劉禹錫、元稹等詩人經常詩書往來、相互鼓勵。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波瀾曲折,樂天也不例外,雖然晚年生活比較閒適、快樂,但他年輕時也經歷了很多磨難,甚至有時還一度痛不欲生。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詠懷詩,樸實直白,含蓄深沉,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詠懷

唐代:白居易

自從委順任浮沉,漸覺年多功用深。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

妻兒不問唯耽酒,冠蓋皆慵只抱琴。

長笑靈均不知命,江蘺叢畔苦悲吟。

這首詩創作於樂天被貶江州時期,唐代元和12年,當時作者遠離故土和親人,不僅覺得孤單寂寞,而且以爲自己的仕途再也沒有希望了!

不過詩人也許天生就具有一種自我調節能力,雖然處境窘迫,條件艱苦,但樂天最終還有沒有被這些困難壓倒。他時常獨自在河灘散步,也不時孤單一人坐在月下思考,看似閒庭信步,其實內心裏卻激情洶湧。

有一天詩人在河堤上漫步,涼風習習、水波粼粼,詩人也思緒萬千,他想到了少年時代的宏偉志向,也想到了入仕後種種辛酸,更想到了曾經讀過的很多詩文,其中就有屈原的《離騷》。

開篇抒寫詩人在宦海沉浮中的感受,“自從委順任浮沉,漸覺年多功用深。” 雖然仕途失意,詩人並沒有陷入頹廢,經過一番歷練,他不僅不再惦記那些浮名虛利,而且逐漸地學會了順其自然。

接下來詩人又承接首聯,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改變,“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 每個人都不是聖賢和神仙,很少可以做到不驕不躁。可是詩人卻說自己做到了喜憂不形之於色,是非也不牽掛於心。

這樣的描述好像輕描淡寫,其實詩人一定經歷過極其激烈的內心鬥爭。沒有誰天生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沒有誰能夠面對功名富貴,心中可以不起一絲波瀾。“功用深”三字,表明了詩人修養的加深,同時也帶來了從外到內之改變。樂天達到這樣的境界,一定糾結過、痛苦過!

頸聯轉而展現其在江州的閒適狀態,“妻兒不問唯耽酒,冠蓋皆慵只抱琴。”詩人不過問妻子兒女,他只管喝酒;甚至懶得整理衣冠,醉後就抱琴彈唱,完全不顧及別人是什麼感受。

詩人將河山草木當成知己,把詩酒古琴認作良朋,人生之路雖然迂迴曲折,但醉後的夢中卻怡然自得,即使醒後不過是一片虛無縹緲。

寫到這裏,樂天又自然而然想到了那些與自己有相似經歷之人,特別是曾經讓他倍感震撼的屈原。“長笑靈均不知命,江蘺叢畔苦悲吟”,作者否定了屈原被貶後行吟澤畔、抱恨沉江的做法,同時也委婉地彰顯出自己安貧樂道的曠達之情。

詩人卻感慨前賢不知天命,只是一味地悲吟,而不懂得急流勇退,或者良禽擇木而棲。雖然白居易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關鍵時刻也會學習道家和禪宗的文化。

白居易的這首七律質樸無華,全文淺顯易懂,卻值得人們深思。面對困境,作者沒有消極頹廢,也沒有效仿那些隱逸山林的高士,而是暫時忍辱負重,等待時機。實在愁悶之時,樂天也善於調整情緒,喝酒、吟詩、散步、彈琴,終於度過了那些難熬的歲月。

少不更事,很多事情只有到了中年才能體會,白居易的這首詩情感深沉,非有相似的經歷不可完全理解。明淨的天空、碧綠的河水,還有錦繡的自然、浩瀚的宇宙,都會讓詩人得到啓迪,也感悟出人生的豐富內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