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是比較厚重的文學題材,文學形式頗受器重,優秀的長篇小說往往被冠以時代的晴雨表,記錄着社會的變遷與人文風貌。長篇小說雖然區別於詩詞歌賦、散文、雜文、記敘文,但在寫作手法上是可以融入任何一種形式的筆法,從而也就構築了長篇小說的寬度。說到這裏,當下文壇裏不得不提一本長篇小說,這便是文藝作品《洗河》。

《洗河》爲文藝界帶來了一股清流,令讀者感受到另外一種語境的創作,而這種語境是脫離當下語言組合的語法,作品中沿用了明清小說白話文創作的痕跡,其形式上而言是比較相同的。即便當下寫民國以前歷史小說的作者都不會在沿用傳統手法來創作,而是採用現代口吻來寫歷史,如此這般,讓讀者一眼看去就有較高的辨識度,就能分清是不是當下創作的作品。而古人創作的小說,當下人讀起來稍微有些費力,因爲古白話文中,不僅僅是口語化創作,同樣夾雜着地方方言,以及文言文的成分。

同樣是寫某個既定年代的故事,讀者能夠感覺到古代的作者比當下作者更注重語言詞彙的修飾,不難發現古人文章詞彙量遠遠高於當下,如今作者的作品與古人作品進行比較,明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古人文章的凝練程度是當代作者所做不到的,通過文字營造的意境是不同的,或許在閱讀的時候,更能深刻的感觸到古人創作的用心,文章讀起來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

後來將古人創作進行現代化改良,使其淺顯易讀爲主,但表達力度顯然不夠。因此在文學作品對比中不難發現,古人的文章是當下經典難以超越的。原因在於沒有繼承傳統文化優秀的一面,只將文學淪爲了實用性,而非陶冶情操的精神財富。

閱讀《洗河》這本長篇小說,可以感觸到作者的別具匠心。作者在用欣賞古典文學的態度來繼承傳統文化,文章字裏行間無不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致敬。作者並非刻意模範古人寫作,而是沿用了時代語言的風格,用相應的文字來襯托時代的意境,以此避免給人造成一種後現代感,叫人覺得不倫不類。如果寫的是很久之前的故事,卻用的是當下口語,這豈非一種笑話,也令文字顯得幾分膚淺,低估了讀者的閱讀能力。特定的時空就應該用既定的語言,且莫弄出過於前衛的詞彙。想一想,在某個時間節點上,古人們會用這樣的口吻來說這樣的話嗎,古人怎麼穿越了時空,說起了現代家常話語,豈不顯得很不尊重事實,將歷史的語言軌跡改的面目全非。

《洗河》創作中儘可能規避了常識性的錯誤,尊重歷史時期下的文化氛圍,以及社會人文特點,儘可能用文字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語言、場景的特點具體應該是什麼樣的,因此成爲創作中最大的困難,如果沒有經歷過,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學習,才能準確的使用詞彙表達。句子中的詞彙運用是否正確,見證着作者的創作功底,爲了準確掌握時代的詞彙,那就需要通過閱讀同時期的作品,才能掌握大致規律。

由於作者文學素養的不足,作者不得不潛心下來不斷的一遍遍打磨修改自己的作品。從起初的創作到後期的定稿,作品中的每句話幾乎全部都經過一次甚至是多次修改,文章重在減少當下語句的使用,讓文章符合特定歷史下的語言符號。

雖然作者經過了極大努力,但作者仍未百分之百將作品忠實的做到歷史語言的還原,這與作者實際經歷和文學素養有關,因此不免讓作品中留下現代語的痕跡。從文藝研究上來看,這是失敗之處。

《洗河》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作者敢於嘗試,認同古人創作風格,並對傳統文化做了些許傳承。讓當下讀者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可以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部分魅力,從而激起了部分讀者對古代經典閱讀的興趣。從這方面來說是一種成功。

作品以拋磚引玉的姿態向傳統文化致敬,在這部作品中看到的是一種傳統文化情懷,就像人生的長河一樣,延續生命,並讓生命放出光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