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若晗(富書專欄作者)

因爲疫情反撲,很多地方倡導#就地過年#,這個春節又有太多人不能回家了。

朋友李越就是其中的一員。

昨天李越發了一條朋友圈:“在老爸的極力勸說下,決定不回家過年了,但想想家裏只有老爸一個人,眼淚就不爭氣地流下來。”

隔着屏幕,我深深地感到了他的難過。

6年前,李越的媽媽因病離開了,從那之後,原來一年到頭不着家的李越,不管多忙,一個月總要抽出四五天時間回家。

媽媽的離開似乎讓他一夜長大,開始意識到父母不會一直都在我們身後。

李越不過是想,儘可能更多延長和父親在一起的剩餘時間。

其實,父母又何嘗不渴望與孩子的團圓,但比起孩子的安全,他們寧願按捺住心頭的想念。

回家,父母在,纔是家。

總覺得,敲敲家門就會有熱乎乎的飯菜等着自己,但終歸會有一天,擰開鑰匙,只剩空蕩蕩的房間。

總以爲來日方長,可時間從來不等人。

年少不懂父母恩,懂時空餘一聲嘆。

在這個不能回家過年的春節,距離似乎讓我們更能夠看清了父母。

“當了父母后,我成了膽小鬼”

廖一梅曾在《琥珀》中寫:

“因爲你,我害怕死去,平生第一次我對死亡產生了恐懼。我竟然產生了想要永遠活着的愚蠢念頭,不是因爲貪戀,而是因爲掛念。”

父母,最怕的不是子女不能出人頭地,而是自己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過早地退出他們的世界,無法陪他們經歷人生種種。

《人間世2》中,有一位乳腺癌患者閆宏薇,她33歲,是3歲女孩的媽媽。

得知自己患病,在調整好情緒後,閆宏薇一直積極治療,樂觀面對,她還與自己的癌細胞開玩笑,告訴它:

“不要殺死我,否則你也活不了。”

如果不是開篇點明,從她的狀態很難看出她是一個已經與癌症對抗一年的患者。

直到鏡頭對準她與一位病友的聊天,說到自己的女兒,她瞬間崩潰大哭:

“我的孩子才三歲啊……”“我就不能聽到人家說小孩,不說孩子,我怎麼都沒事。”

閆宏薇這個教馬克思主義的大學老師,甚至迷信地改掉女兒的名字“思妍”(諧音“思閆”)。

只因她不想留給女兒的只有思念,而是陪伴。

看到這裏,我潸然淚下。

當媽後,太能夠理解她對孩子的不捨與牽掛,與孩子分離這件事,光是想想就已經心如刀絞。

陪伴着閆宏薇的丈夫輕拍着她的身體安慰:不要慫。

可是,這世間哪個媽媽不慫,哪個媽媽捨得丟下歷經苦難得來的孩子?

不僅是媽媽,就算七尺男兒,談到孩子,眼中也常飽含着淚水。

在一期《天天向上》中,主持人汪涵問郭京飛、吳尊等:“有了孩子之後,自己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變得膽小,怕死了。”

幾位父親答案出奇的一致。

以前莽撞、硬氣、無所顧及的男子漢,突然變得害怕受傷,害怕死亡,他們還要爲孩子遮風擋雨呀。

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變成了父母的軟肋。

而父母更像是天上的風箏,他們不敢飛高飛遠,唯恐斷了自己與孩子手中連接的那根線。

“對不起,爸沒本事”

小時候總是很奇怪,爲什麼爸爸媽媽不知道“丟臉”,衣服總是過時的,剩飯剩菜喫了又喫,工作又髒又累還要做。

後來有了孩子,才明白父母省喫儉用,不辭辛苦,不過是想要孩子生活得好一點。

比起“面子”,孩子纔是他們更想守護的呀。

還記得電視劇《幸福一家人》中有個場景。

兒子聲淚俱下地控訴父親,醫院裏很多同事靠着父母的資源平步青雲,而自己卻只是個麪館老闆的兒子。

父親不能在他的事業上幫他一把,他甚至要和父親斷絕關係。

白髮叢生的老父親聽了兒子的話,用他那雙爲兒女操勞半生,佈滿皺紋的手捂住臉頰泣不成聲。

最後,他對着兒子深深地鞠了一躬:“我對不起你們,爸爸沒本事,讓你們受委屈了。”

父親的這一彎腰,不知道內心會有多少煎熬,他拼命努力,沒想到還是拖累了孩子的人生。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嫌棄父母不夠光鮮,學歷不夠高,資源不夠多……

知乎上就有個提問:你有嫌棄過父母沒本事嗎?

在一堆吐槽父母的不堪中,我看到了一位網友溫暖地回答。

我的父母,不能給我買豪華寬敞的大別墅,不能時時刻刻給我買各種各樣的奢侈品,不能讓我隨心所欲養尊處優,不能讓我依靠背景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峯。他們工作體面但是受教育程度不高,他們衣着隨意甚至有些不修邊幅,他們自己出門常常寧願擠公交也捨不得打車,他們去新潮的地方會手足無措……他們也會用錯的方式來表達愛,我也曾對此心懷怨憤。但是,他們已經把他們能力範圍內,最好的一切都給了我。從小到大,我都被他們用盡全力地愛護着,我不曾缺衣少食,不曾缺失過父愛母愛。擁有這樣的父母,我慶幸都來不及,又怎敢嫌棄。

是啊,爲了成全孩子的詩和遠方,父母寧願忍受生活所有的苟且,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嫌棄他們。

哪個父母不想過體面的生活,但他們往往不會擔心自己過得好不好,只怕給孩子的不夠多。

自己苦點累點沒關係,他們拼盡全力,只想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我們走了,你要照顧好自己”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輕悠悠的歌聲唱碎了多少父母的心。

歲月無情,一晃就老了。

生命快要到盡頭,父母惦念的,仍然是記憶中那胖嘟嘟的小嘴巴。

豆瓣評分9.2分的央視紀錄片《人生第一次》,最後一集告別篇《我們終將離去》,賺足了觀衆的眼淚。

片中公佈了一段由中華遺囑庫提供的“情感錄像”視頻。

耄耋之年的老人們,用錄像的方式,對親人進行最後的囑託。

一位老人哽咽地說:“最不放心孩子,希望我們走了以後,你們要好好生活,享受人生。”

還有一位老人說:“好好照顧身體,不要再熬夜了。”

“你已經長大了,不要因爲一些小事發脾氣。”

“現在爸爸媽媽不在了,你自己要認認真真做人。”

一位位老人的散言碎語,句句都是不捨,在訴說着一場再無遇見的告別:“我們走了,以後的人生你要好好度過呀……”

人生到了這一刻,父母已經學會了與世界和解。

可他們放得下一切,卻放心不下你。

而我們,又有多久沒有回家看看他們了。

《請回答1988》中,當孩子們都出去工作後,德善的爸爸悵然若失地說:“家裏冷清得很,像寺廟一樣。”

孩子長大了,總是很忙,父母曾擱在手心裏捧着的小腳丫,早已大步流星地離開了家。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計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七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頂多相處11小時。

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

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可能只剩64天

疫情過後,多回家陪他們喫喫飯吧,耐心聽他們講講瑣事,帶他們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趁他們還在等你,緊握着那雙漸漸衰老的手,再陪陪他們吧。

作者簡介:董若晗,富書專欄作者,持續投稿變現營2.0學員,天馬行空雙魚座,永遠保持好奇心的90後,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人生,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本文首發富書,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