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後期,俄羅斯飽受經濟不景氣的困擾,軍方在很長時間內都沒錢採購重型裝備,導致俄羅斯的軍工企業必須靠出口武器才能維持正常運轉,由於多用途戰鬥機開始佔領國際軍火市場,俄羅斯的蘇-27、米格-29戰機性能單一,已經失去了競爭力,於是蘇霍伊設計局開始基於蘇-27研發一款重型多用途戰機,也就是後來的蘇-30MK系列戰機,當時俄羅斯準備出口兩種蘇-30MK戰機,分別是伊爾庫茲克廠的蘇-30、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廠的蘇-30。

兩個廠家研發的蘇-30戰機各有千秋,伊爾庫茨克廠的蘇-30戰機採用了更多的新技術,包括三翼面氣動佈局、矢量推力發動機、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其中三翼面佈局已經在蘇-33、蘇-37戰機上得到了驗證,被認爲可以有效提高戰機的升力性能,而矢量發動機、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對於俄羅斯來說還是新技術,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才能完成研發,於是印度與俄羅斯簽署合作研發協議,印度投入資金支持這款蘇-30戰機的研發,這款蘇-30就是後來的蘇-30MKI。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從2004年開始組裝生產蘇-30MKI,印度空軍到目前已經獲得了240多架蘇-30MKI,其中有10架已經墜毀。

而共青城廠推出的蘇-30戰機採用了大量成熟的技術,比如沿用了蘇-27的氣動佈局、雷達基於蘇-27的N001進行改進。這款蘇-30戰機的優勢是研發時間短、可靠性更高,並且具備很強的多用途作戰能力,可以使用各種精確制導武器,並且具備發射R-77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作戰效能比蘇-27提高了至少3倍。共青城廠的蘇-30最終發展成後來的蘇-30MKK/MK2,雖然印度沒有購買,但是獲得了其他國家的青睞,俄羅斯軍方後來自己也採購了20架,這種自用型被俄羅斯軍方命名爲蘇-30M2。

印度的蘇-30MKI雖然紙面性能更好,但是由於當時俄羅斯的矢量發動機、電子掃描陣列雷達技術還非常不成熟,因此製造出來的蘇-30MKI存在大量問題,比如N011M雷達的探測精度不足、缺乏可靠的敵我識別能力;AL-31FP發動機的矢量噴管缺乏可維護性,使用50小時後就必須更換。以上這些問題導致印度空軍的蘇-30MKI一直無法保持令人滿意的出勤率,大約只有50%的蘇-30MKI處於隨時可以起飛的狀態。

而俄羅斯軍方並沒有着急裝備伊爾庫茨克廠的蘇-30戰鬥機,而是根據印度的使用反饋了積累改進經驗,直到2012年纔開始試飛自用型的蘇-30SM,並從2013年開始裝備。蘇-30SM與蘇-30MKI的外形基本一致,但是使用了更可靠的技術。印度從2002年開始訂購蘇-30MKI戰鬥機,直到10年後才發現被俄羅斯騙了,當時的俄羅斯根本無法提供合格的蘇-30MKI,這些戰機使用的全部是不成熟的技術,這些可靠性問題直到2012年才完全解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