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米蘭終於承認了俱樂部要轉售,藍黑軍團將面臨七年來的第三次易主。

蘇寧出售國際米蘭,目前有多個不同版本,除了已證實接觸的私募基金BC Partners,又冒出來可能的新買家、瑞典基金EQT,俱樂部是全賣、還是賣掉部分股權、保留49%,也有待觀察後續發展,但國際米蘭肯定要賣,蘇寧也必須賣,這已是公認的事實。

天空電視臺透露,國際米蘭賬上資金缺口很大,急需2億歐元。目前,BC Partners已進入盡責調查階段,目前是蘇寧最難受的階段,買家在評估俱樂部現狀後,無疑在殺價談判中佔盡上風。

無論如何,私募基金不是善人,更不是球迷,他們對經營足球本身並沒有興趣,看中國際米蘭想收購,原因就是一個字:抄底。

這類公司,走的就是這類路線,私募股權,收購"不良資產",整合後再打包高價出售,他們走的都是短線,一般過5年必拋售。BC Partners過往就是如此,他們收購後通常在5到7年內拋售,盈利率保持在15%。

所以,儘管這類基金資本雄厚,BC Partners總身家230億歐元,但他們收購絕不會好好經營足球的,5年後,國際米蘭必定會又被轉手一道。

其實,看看隔壁鄰居AC米蘭就知道了,米蘭在貝盧斯科尼賣掉後,找上門來的買家,都不是有實業打底的,全是這類金融買家,從泰國人比·代曹邦,到李勇鴻,再到埃利奧特,區別僅僅是身家大小,泰國人和李哥是空手套白狼的騙子,埃利奧特是華爾街大鱷,但他們性質是一樣的,都是來抄米蘭的底,準備整合後高價賣掉。

有人要問,AC米蘭去年虧損高達1.95億歐元(2020年10月股東大會上公佈),創俱樂部歷史紀錄,埃利奧特這不是被套牢了嗎?

不怕,收購"不良資產",尤其那些深陷泥淖的企業,本來就是埃利奧特的營生,埃利奧特的資金,有將近2/3放在"不良企業"中,他們的最大業務,就是找尋"困境證券",也就是那些接近於破產,但但還奄奄一息沒死透的公司。簡單地說,他們的目標就是抄底不良債權,瞄準着最佳的出手時機。他們外號禿鷲,就是靠喫腐肉爲生,你這個企業如果不夠"垃圾",我還看不上呢!

而且,埃利奧特是因爲借高利貸給李哥,李勇鴻還不上,趁機接管米蘭,以幾千萬的價錢,拿走價值幾個億的AC米蘭俱樂部,將來賣掉,這筆買賣有賺無賠。

埃利奧特最出名的一票,是以6億美元吸納阿根廷國債,在阿根廷經濟危機爆發時,他們不顧民生死活,連本帶利從阿根廷搜刮走22億美元,阿根廷女總統克里斯蒂娜怒罵他們是"禿鷲",這個外號就是由此而來。

足球歷史上,有很多球迷熟悉的足球老闆,尤其是意甲,比如莫拉蒂、貝盧斯科尼,他們完全是以球迷的熱情去經營一個俱樂部,爲奪取冠軍不惜代價一擲千金,俱樂部的虧損,靠他們自掏腰包填平赤字。莫拉蒂與貝盧斯科尼先後賣掉俱樂部,是因爲他們財力已經枯竭,實在背不動了。

這類老闆,我們稱之爲球迷老闆。切爾西的阿布,也是典型的球迷老闆。

近代歐洲聯賽,又出現第二類老闆--石油老闆。他們來自西亞,通常是王公貴族,爲了給龐大的石油資金尋找出路,前往歐洲投資優質資產,足球是他們的目標之一,此外收購也帶有相當的政治目的。

這類老闆,被球迷戲稱爲"油爹",王公們未必是球迷,但他們的石油資金多得花不完,名帥巨星只管砸,堪稱球迷夢幻。這類代表是巴黎聖日耳曼、曼城,所有球迷在俱樂部換老闆時,都夢想來個花錢像開水龍頭一樣的油爹,實際上,正因爲巴黎、曼城的王公們來勢洶洶,太咄咄逼人,觸動歐洲老牌的奶酪,歐足聯搞了個"財務公平法",針對的就是巴黎和曼城,限制他們無節制地花錢。

現在又出現第三類--資本老闆,或者說"基金老闆"。這類基金雖然雄厚,但他們對經營足球根本沒興趣,絕不會爲足球動輒投資過億,他們進場,純粹是爲了抄底,過幾年高價賣掉。

這類老闆,對球迷絕不是福音。

看看AC米蘭,埃利奧特接管之後,米蘭就整天處於砍薪、砍人的節流路線,幸虧米蘭靠馬爾蒂尼和皮奧利,兢兢業業地堅守,把米蘭帶上積分榜榜首,但是這種情形偶然性很大,需要剛好找到合適的教練,剛好合適的年輕球員,米蘭從老貝甩賣開始,走馬燈般試用了阿萊格里、西多夫、因扎吉、米哈伊洛維奇、布羅基、蒙特拉、加圖索、詹保羅......才找到今天的皮奧利,而且當時皮奧利只是"留守內閣",埃利奧特是打算給德國朗尼克留位子的!

而且,這也意味着米蘭籤不起大牌巨星(伊布畢竟已經快40歲了),未來必須走波爾圖、烏迪內斯、亞特蘭大之類的"球星加工廠"路線,年輕球員一旦升值,立即找買家套現,然後再去挖更多的年輕人。

蘇寧把國際米蘭賣給這類基金,就是羊入虎口,羊入禿鷲之口!資本的本性,註定了他們絕不會認真經營足球俱樂部,屆時必然各種"節流",國際米蘭不會有名帥球星,充其量就是希望能像隔壁那樣,找到自己的皮奧利。

但是皮奧利哪兒那麼容易找!而且2016-17賽季,半程救火的皮奧利,就是被蘇寧炒掉的!

如果BC Partners真的成爲新主,至少,國際米蘭球迷,將在黑暗中,度過無比漫長的5年。因爲5年後基金就再次拋售了,至於到時候誰接盤,那實在太遙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