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不僅在文學領域頗有建樹,在美食與茶文化研究領域亦獨樹一幟,曾參與央視《行走的餐桌》紀錄片的策劃,近年推出多部美食作品。最近,巴陵的《南食記:長沙味道》由團結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主要寫長沙及周邊城市的味道,不論是家常菜,還是不常見的菜,巴陵都能把“味道”寫出文化厚重感,同時又不失趣味。夜深人靜的時候,是不能讀這本書的,否則,會讓你半夜不能寐,非得從牀上爬起來,卻廚房裏驗證一番不可。

《南食記:長沙味道》共分爲四輯:包括“長沙味道、湘味經典、長沙周邊、湖湘名喫”,收錄了《桃花流水臭鱖魚》、《橘子洲頭黃鴨叫》、《酸菜絕味剁辣椒魚頭》、《魂牽夢縈的白辣椒》、《新鮮味美抱鹽魚》、《梅山味蕾牛肚花》、《嶽麓山掉的一顆酸棗》等名篇。其中,一些美食是我所熟悉的,勾起了我的回憶。

《南食記:長沙味道》

嶽麓山酸棗,我至今難以忘懷。2001年到2004年,我就住在嶽麓山腳下的一洞天旁,這裏古樹參天、流水潺潺、鳥語花香,尤其是那幾棵古酸棗樹,帶給我美好的回憶。每到秋季,霜染層林之後,酸棗逐漸成熟,每次路過樹下,我總會尋尋覓覓,撿幾顆酸棗。遇到大風,樹底下酸棗散落一地,拾起來放進書包裏,到寢室或教室裏慢慢品嚐。

至於黃鴨叫,我跟巴陵曾去過橘子洲喫過。那時,橘子洲還沒有拆遷,島上雖然有點凌亂,但卻很有生活味,是品嚐美食的好地方。黃昏時刻,我喫着黃鴨叫,喝白沙啤酒,吹着江風,聽巴陵講黃鴨叫的故事。他說,黃鴨叫不能挑個頭太大的,那是養殖的,味道很一般,野生的湘江黃鴨叫纔是上品。巴陵不僅識貨,他喫黃鴨叫的方法,更是讓人叫絕。通常,大部分人喫黃鴨叫,都會很狼狽。巴陵將喫黃鴨叫上升到美學的高度,從什麼地方下口,怎麼撕扯,他獨創了一種方式,喫起來雅緻,最後剩下一副完整的魚骨架。

在喫剁椒魚頭方面,他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一次,巴陵來廣州,我們一起去喫洞庭剁椒魚頭。我自認爲,這家店的魚頭還不錯。但巴陵告訴我,該店的剁椒魚頭不正宗,或是投機取巧了。在他看來,最好的剁椒魚頭,除了上等的原材料,做法極爲考究,須把魚頭埋在剁椒裏兩個小時,纔會完全入味。

2000年,我與巴陵在嶽麓山腳下結識。巴陵高我一屆,因爲愛好文學,幾個好友經常一起交流寫作經驗,碰撞思想,激揚文字。巴陵較早開始創作,跟出版社、報社聯繫密切,當時是我們的“帶頭大哥”,經常帶我們品嚐美食,也親自下廚。我認爲,他對美食的天賦,那時就開始展露出來。

美食作品很難寫,2005年到2008年,我曾寫過一段時間,也在國內的報刊、期刊發表過幾十篇美食散文。但慢慢地,我覺得自己逐漸走入一個“模式化”怪圈,不好意思再寫下去,就此收手了。

巴陵將美食與文化、美學結合起來,讀他的美食作品,你會發現,他有很強的駕馭能力,各類故事、典故輕鬆穿插,讓人流連、沉醉。背後,是他對湖湘美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及有力挖掘。爲了寫出更有分量的作品,他常常會花很多時間去搜集資料,正是這種創作態度,決定巴陵美食作品的高度與厚度。文/徐上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