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覽西安碑林博物館時,我們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石碑,欣賞石碑的過程中,大部分遊客都會被石碑上的文字吸引,從而忽略石碑的細節之美,石臺孝經碑是我國“國寶級”文物,它身上有一個“祕密”,只有爬到頂部才能被看到,但爲何看到這個祕密後,我們會被李隆基的心思所感動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碑林”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十五號,它是我國收藏古代石碑最多的文化藝術寶庫。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碑林的正式創始人是北宋名臣呂大忠,始建時間爲北宋元祐二年,隨着朝代的更迭,碑林的規模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石碑被送到此處,得到更好的保護。

我們可以發現,西安碑林各陳列室是以欞星門中門爲主軸線,自南而北對稱排列,而碑林的建築中心是一個非常壯觀的碑亭,它就是《石臺孝經碑》。

《石臺孝經碑》是一塊高6.2米,寬1.2米,共有4面的巨大石碑。根據碑文內容可以知道,這塊石碑始刻於公元745年,相傳唐玄宗喜歡上親生兒子壽王的王妃楊玉環後,高力士出主意讓唐玄宗令皇子研讀《孝經》,側面啓發壽王以孝道爲重,察覺父皇心思,獻出楊玉環。緊接着,高力士又開始策劃,讓楊玉環主動自推爲道士,免去壽王妃的身份。天寶四年,唐玄宗修建孝經碑後,他成功抱得美人歸。

《石臺孝經碑》能保存至今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爲它經歷戰亂和炮火的洗禮,飽經滄桑後才被碑林博物館收藏,雖然石碑的碑基已經破裂,碑身也遭到損壞,但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唐玄宗的飄逸書法,這爲後人研究唐玄宗的書法提供重要的實物依據。

很多讀者認爲《石臺孝經碑》能成爲“鎮館之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碑集三位皇帝於一身,但除了這個原因外,《石臺孝經碑》還藏有一個祕密,想要破解這個祕密,非得到石碑上面纔會看到,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石臺孝經碑》的頂端,有一個九宮格,而九宮格上面東西南北各有一座高浮雕的山峯,他們代表的是五嶽中的四嶽,缺失的一嶽是中嶽,它被方形石臺代替了,出現這種現象並不是因爲工匠設計有誤,而是唐玄宗故意爲之。

唐玄宗是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他並不滿足於當下,而是有更長遠的計劃,他想的是九州、三臺、五嶽籠罩之下的中原大地,都要以孝治天下,只有做到這點,天下才能長治久安,國家纔會更加富強,正因如此,替代中嶽被放在中間位置的方形石臺就是——長安。

在欣賞《石臺孝經碑》,遊客只能看到石碑的碑身,無法看到它的頂部,所以這個祕密只有少數人知道。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石臺孝經碑》的頂部設計寓意非常好,可惜的是,無論多美好的理想,都逃不過懈怠的魔爪,唐玄宗和李玉環在一起後,他徘徊於溫柔鄉而不能自拔,甚至重用李玉環的家人,讓朝廷變得烏煙瘴氣,以至於釀成了安史之亂,直接導致盛唐開始走下坡路。

很顯然,唐玄宗將《石臺孝經碑》設計成這樣,說明他是一個有想法的皇帝,但想要成功,不僅要有想法,還要付諸實行,可唐玄宗偏偏反其道而行,最終導致他犯下大錯。各位讀者,你們去西安碑林博物館時,發現《石臺孝經碑》頂部的祕密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