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玉璽”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是皇帝維繫封建統治的象徵物。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秦始皇共有七枚印璽,但誰都沒想到的是,專家們竟在一枚封泥上,發現“信璽”的印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提到秦始皇,我們可以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來形容,他是歷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也是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他除了製作傳國玉璽外,還命令工匠創制六枚一套的印璽,分別刻着: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這六枚印璽的用途完全不同,如果要任命國家官員,需要封印“皇帝之璽”,如果任命四夷官宣,需要封印“天子之璽”,信璽的主要功能是管理用兵事宜,行璽需要皇帝外出時隨身攜帶,以便秦始皇隨時發佈各種命令。

隨着朝代的更迭,我們無法知道秦始皇所創制印璽是什麼形狀,更不知道印璽上的印文是什麼樣子,因爲想要了解它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只能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可是一件讓人感到驚喜的事情發生了,陳介祺卻意外地獲得“皇帝信璽”的封泥。

封泥又被稱爲“泥封”,它並不是印章,而是古人用印的最好證明,當時的人們封緘文書、信件、貨物時,會在上面蓋有印章的泥團,它不僅是身份的象徵,還可以防止重要的文件被泄露,從東周時期開始,到秦漢時期後,封泥就開始流行起來。

在清朝的時候,很多人爲陳介祺獲得的封泥是漢朝皇帝留下的印痕,因爲這枚封泥背後的印痕和東漢或西漢中後期的風格相似,並且泥色偏紅,這與秦朝尚黑相矛盾。

經過長期的考證,專家們確定該這枚封泥屬於秦朝皇帝,我們可以看到,這枚封泥的印面呈方塊狀,佈局爲田字界格,字體比較纖細,但寫字卻很流暢,非常符合秦代的風格。

根據印文來看,這枚封泥無疑是皇帝使用的印璽,它的主人最有可能是秦始皇,很小一部分的推測是屬於秦二世和秦三世,雖然我們不能看到傳國玉璽的真實模樣,卻可以通過印痕,進一步瞭解秦始皇的皇帝信璽。

除了研究封泥的內容外,我們還可以發現,這枚封泥上有印痕,這意外地露出封泥正確的使用方式。古人將簡牘文書封裝後,會給其加上帶凹槽的封泥匣,然後用繩子將其捆紮,再將特質的泥料放入封泥槽封印,正因如此,我們纔會看到封泥的背後會出現繩子捆綁的印記。

當封泥槽被填滿特質的泥料後,玉璽直接扣在封泥上,這樣一來纔會形成無法仿製的“封泥印”,通過觀察這枚封泥,我們可以發現封泥的圖案都不會太大,這直接透露一個信息,秦朝的傳國玉璽也不會太大,因爲它的印和封泥上的印大小是完全相同的。

這枚封泥的樣式給人一種沉穩感,彰顯着秦朝的大國形象,爲後人研究秦朝玉璽提供重要的實物依據。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考古專家們一定會找到秦始皇的印璽,讓我們看一看秦朝玉璽是什麼樣子的,各位讀者,你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