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未來和賈躍亭誰先回國?

作者 | 創造一下

編輯 | Momo

雖然開不好公司,但在拉錢融資這件事上,賈躍亭似乎有特殊的天賦。成功燒光幾位“前任”的 20 億美元后,法拉第未來即將迎來第四批接盤俠

相比於前幾次的單打獨鬥,這一次陣容有了顯著升級。

最先傳出“緋聞”的是吉利。1 月 25 日,吉利集團被傳投資 3000 萬到 4000 萬美元入局 FF,消息最快將於下週公佈,作爲交易的回報,FF 將把造車訂單交給吉利,並展開自動駕駛方面的合作,初期產能預計爲 10 萬臺。

隨後更重磅的玩家介入——珠海市國資委。或許是受到此前合肥豪賭蔚來的成功案例啓發,珠海市拿出相似的政策,批款批地,投資 200 億,並准許 FF 在珠海建設生產基地。

雖然 FF 方面對此不予置評,但工商信息提供了佐證。去年 12 月,一家名爲法法汽車的公司在珠海註冊成立,它由 FF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 全資持股,法人賈晨濤是樂視生態汽車的監事,公司經營範圍含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等。

看起來,法拉第未來很可能先賈躍亭一步,率先“回國”。

入局FF,珠海圖什麼?

這場投資中,最惹人注目的莫過於珠海市國資委。

這不是第一次 FF 幕後出現地方政府的身影。2019 年 3 月,當 FF 還處在與遊戲公司第九城市的“蜜月期”時,呼和浩特市沙爾沁工業區就曾向其遞出橄欖枝,批地 5000 畝邀請 FF 落戶開廠。據報道,雙方一度進展到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直到後來 FF 與九城分道揚鑣,建廠計劃才被擱置。

這條新聞在當時並未引發強烈的反響,原因在於呼和浩特本就並非工業強地,對高附加值製造業的吸引力相對較弱,地方政府揹負產業升級的壓力,大車企通常又不願意來,FF 雖有“黑歷史”纏身,但也是個合乎情理的選擇。

可問題是,兩年過去了,FF 愈發墜向泥潭,而產業資源優越如珠海,爲何此時仍甘當 FF 的“接盤俠”?

地方政府當然不是“人傻錢多”,之所以大手筆進軍新能源造車,本質還是看中了背後的經濟效益。

有人將造車概括爲“千億產業、百萬稅收、上萬就業”。汽車產業鏈很長,一旦形成規模,可以帶動產業集羣效應發展,不僅促進製造業本身的升級轉型,還能創造就業崗位,吸引人才,培育產業工人,從 GDP、就業、稅收等多個維度提升城市水平。

而從新能源車企角度,政府也是更可靠的夥伴。

一方面,這與企業所能獲得的政策紅利緊密相連。《南方週末》曾採訪一位業內人士,他指出了車廠在國內外投資建廠時選址邏輯上的區別:通常而言,在海外投資建廠時,市場機會是擺在第一位的,綜合考量當地市場重要性、關稅和成本。相比之下,國內地方政府在土地、廠房、稅收等方面給予車企的優惠政策,以及對本地車企的保護政策,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汽車製造業是一件十分燒錢、回報週期超長的事情,蔚來創始人李斌曾指出,200 億資金只夠汽車行業的“敲門磚”,而優秀如特斯拉,也是創業 16 年後才實現年度盈利。如此規模資金,非商業資本所能承受。

於是我們看到,從 2015 年造車新勢力大量湧現時起,各地政府就掀起了新能源“搶車”大戰。

發展至今,隨着新能源汽車賽道進入下半程,大部分頭部車企都已有所依靠。2017 年 9 月,威馬汽車位於溫州的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智能產業園竣工,相關負責人稱引入威馬是“圓了溫州 30 年汽車夢”;2017 年 5 月,小鵬汽車工廠落戶廣東肇慶,當地政府將小鵬汽車的生產基地視爲“1 號工程”;2020 年 4 月,蔚來引入合肥政府 70 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隨後蔚來中國總部落戶合肥形成深度綁定;到了 2020 年底,極星汽車與北京亦莊國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總部落戶當地… 除此之外,瀋陽、重慶、武漢等都在此之列。

各地都握緊了新能源這把“財富鑰匙”,而珠海反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家本地企業,銀隆和中興智能汽車,都專注在客車領域,反觀新能源乘用車,幾乎還是一片空白。

那麼,FF 是珠海的“財富密碼”嗎?

造車的代價是賈躍亭自己

雖然賈躍亭的電動車夢想一路波折,造車的口號從 2014 年喊到現在,至今未交付任何一輛車,但這並不意味着對其全面否定。

FF 與剛拿到 260 億融資的恒大正好相反,恒大或許除了錢什麼都缺,而 FF 有技術,卻沒錢。

FF 是有造車能力的。早在 2018 年 8 月,第一臺 FF 91 預量產車在法拉第未來自己的漢福德工廠下線,此後近一年中,又有三輛車下線,儘管都只是“Beta 版”,但已經很接近量產車。賈躍亭曾在朋友圈高調宣稱,FF91 距離量產僅剩“臨門一腳!”

這“臨門一腳”,不是別的,就是錢。根據法拉第未來現任 CEO 畢福康透露的數據,想要量產 FF91,公司大約還有 8 億元至 8.5 億元的資金缺口。

這個窟窿不算大。目前已敲定吉利的投資金額約 2—2.5 億人民幣,珠海政府的資金以何種形式兌現還不得而知,此外,FF 最快在近兩週就會提交 SPAC 上市材料,預計籌資 8 億元。

資金落地,資金鍊恢復正常,按照畢福康此前的判斷,公司將在 9 個月後開始交付 FF 91,並在此交易達成 12 個月後開始批量生產,流產兩年的 FF 91 將迎來的曙光。

而賈躍亭爲這一切的代價,是自己。

2019 年 9 月開始,FF 開啓了全面的“去賈躍亭化”進程,希望以此搏回投資者對於法拉第未來的信任。賈躍亭改任 FF 首席產品和用戶官(CPUO),將全球 CEO 的位置讓給原拜騰董事長畢福康,後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加速融資及推進 FF 91 的量產上市和交付。畢福康屢次在公開場合撇開與賈躍亭的聯繫,他重申賈躍亭不再持有法拉第未來的股份。

賈躍亭願意“讓賢”畢福康,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他的“刷臉”能力。畢福康曾在寶馬工作多年,是集團副總裁和 i8 插電式電動車負責人,辭職之後,與前寶馬高管聯合創辦創辦了拜騰汽車,擔任董事長,並幫助推出了原型車 M-Byte,在汽車行業擁有豐富的人脈。

不過,雖然從臺前謝幕,但誰都知道,他依然是 FF 的幕後掌舵手。

新浪科技報道,2020 年 12 月 22 日,也就是法法汽車(珠海)有限公司成立後一週,賈躍亭債務小組宣佈第二批債權人守約協議簽署完畢,涉及 22.81 億美元。這一守約協議涉及 8 家債權人向法院申請解除或刪除賈躍亭爲雙限或失信被執行人的案件。有法律界人士解讀,賈躍亭此舉或爲歸國鋪平道路。

賈躍亭還未放棄“爲夢想窒息”,在法拉第未來官方新聞稿中,他寫到:“我之所以放棄一切,只爲把 FF 做成,儘快徹底償還餘下的擔保債務,實現變革汽車產業的夢想。”

在 FF 新的“中美雙主場”策略下,FF 91 量產或許能促成賈躍亭歸國。

但環視四周,無論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的單月出貨量都保持了亮眼的增長,三年間電池技術、自動駕駛、產業鏈管理持續進化,只有 FF 91 還站在三年前的原點,講着“第三個互聯網生活空間”的老套故事。

“大餅”與夢想的鴻溝面前,一輛 FF 91 顯得太過渺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