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一个有点儿恶心但优雅的技术性话题,澳大利亚有袋类动物袋熊的粑粑为什么是很艺术范儿的立方体形状?科学家们在研究实验了数年之后,终于发表了正式的论文,修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为我们还原了袋熊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化造粪技术。

可爱的袋熊

袋熊是澳大利亚的特有物种,身长约1米,体重约20到40公斤,寿命约15年,人工饲养的可活到30多岁。

袋熊行动缓慢,温顺可爱,非常讨人喜欢,然而仍要引起足够警惕。因为袋熊遇到危险时反应极快,速度可达40公里/小时,而且可以坚持90秒,作为人类中的翘楚,世界上跑得最快的100米跑运动员,速度也仅能达到36公里/小时,而且只能维持一二十秒。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袋熊的体重,人类很容易被它们撞倒受伤。另外袋熊的爪子也很锋利,牙齿可轻易咬破裤子及胶靴,伤口深度可达2厘米。所以到澳洲观赏树袋熊,千万不要看到它憨萌可爱就失去了警惕。

袋熊是纯粹的草食性,主要以草、莎草科、香草、树皮及树根为食,历史上曾被认为是害虫而大肆捕猎和食用,受到保护后状况已慢慢好转,不过栖息地的不断减少还是对一些种群造成了影响。

袋熊立方体艺术粑粑的制造机制

袋熊的其它特点都乏善可陈,独独把粑粑拉成立方体形状,在地球上却仅此一屁,别无二股,因而让所有人都深感迷惑,这家伙何德何能,竟然能自己一个熊,独享如此殊荣?

刚开始人们猜测它的后门括约肌呈方形,或便便被夹在骨盆间挤压成方形,还有人说袋熊是便便拉出来后,用爪子拍成立方体的。但这些解释显然是一派胡言,没有理解袋熊的苦心孤诣,良苦用心。

由于语言不通,难以交流,袋熊的造粪机制很难由它们亲自向人类详细解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团队决定通过解剖、实验和计算机建模,来破解袋熊的艺术粑粑秘密,帮助人类的肠道医学进步。

在2018年底的时候,该科学家团队发现,袋熊的肠道长达10米,大约是其体长的10倍。在人类中食物从吃下到成为废弃物排出,大约只需一两天的时间,而袋熊则需要四倍的时间,这让它们的废弃物在到达肠体末端后,已经变得较为干燥,可以方便地塑造成型。

而关键中的关键,就在于袋熊肠道占比约17%的最末端,袋熊的艺术粑粑就是在这里雕琢成形的。2018年的时候,科学家们发现这里的肠道肌肉厚度变化极大,从而形成了四个刚性区域及四个柔性区域,袋熊从而可以通过有节律的肌肉收缩,把粑粑塑造成有方角的艺术范儿极强的立方体形状,为此他们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最近发表的研究则表明,当时的研究较为仓促,发生了一点儿小小的错误,袋熊的肠道末端实际只有两个刚性区域和两个柔性区域,但创作艺术粑粑的方法则没有什么变化,一如既往地令人叹为观止和迷惑,理解了How的问题,但Why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袋熊为什么要这样做

由于没有人能从袋熊那里直接获得答案,科学家们猜测,袋熊可能是利用便便来标记领地,把它们放置在醒目的岩石或木头上,显摆自己的健康强壮。换句话说,这就相当于人类社会中的彩礼,越多越容易吸引潜在的新娘。袋熊的立方体粑粑每个大约2厘米见方,一次可拉4到8颗,一个晚上可以创作80到100颗,这可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至于说袋熊为什么要千辛万苦进化出立方体粑粑制造机制,如此宝贵的财富,可能是为了避免给屎壳郎之类的偷便贼以可乘之机吧,让它们兴冲冲而来,恶劣劣抱憾而归,无功而返,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看看这只袋熊的表情,你大抵就知道屎壳郎的郁闷了。

这项研究1月28日发表在《Soft Matter》上。

论文:Intestines of non-uniform stiffness mold the corners of wombat fec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