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獸按

除供求關係之外,蔬菜運輸成本的增加,也是導致價格上漲的原因。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這是靈獸第933篇原創文章

“感覺菜價漲了好多。”

正在熱午飯的楊鑫(化名)在辦公室和同事吐槽:“還以爲帶飯上班可以乾淨又省錢,但沒想到比叫外賣還貴。”她問周圍的同事,“是菜價真漲了,還是我變窮了?”

最近半月,楊鑫發現,菜市場的大蔥8塊錢一斤,西紅柿要4塊多,雞蛋更是堪比車釐子,輪個數賣,反季節的大棚青菜根本買不起,就連往年塊八毛的大白菜,今年也要2塊錢一斤了。

同事們也有所感,“現在去趟菜市場都得花個百八十,還不算水果的錢,要是再買點兒肉,得200塊錢。”

依賴電商平臺購買生鮮的袁鵬(化名)也觀察到,家附近前置倉蔬菜的價格貴了不少,有些維持原先價位的則是把重量下調了,大多數情況是晚下單還沒貨,他猜測,菜價上漲,電商備貨量也縮減了。

瘋狂的菜價接連引起消費者的吐槽,就連對生鮮價格極其不敏感的年輕人也感觸頗深,“羊貴妃”、“牛魔王”、“蒜你狠”、“向前蔥”、“辣麼狠”、“火箭蛋”這些因10年前通貨膨脹,蔬菜價格上漲創造出來的熱詞,再次席捲菜市場。

據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檢測,蔬菜價格已連續8週上漲,2021年第2周,全國286加產銷地批發市場19種蔬菜平均價格爲5.12元/公斤,環比漲6.1%,同比漲22.8%。

同時,多位超市生鮮採購員向《靈獸》表示,今年蔬菜、雞蛋和肉類的漲幅比往年同期要大,青椒、大蔥和生薑的價格環比增幅最大。

縱使在春節前夕,蔬菜價格稍漲是符合季節性規律,但今年受到商品需求、供給和疫情等多種外因影響,菜價像只能用“迅猛”形容,而傳導到終端後,加劇的不僅是老百姓對通脹的焦慮情緒,還有零售商的成本壓力。

1

往年塊八毛買到的白菜,今年要1.6-2元/斤;大蔥的批發價就漲到7-8元/斤;小米辣更是30多元一斤;大蒜衝破2.5元/斤……這完全擊破了老百姓的心理防線。

這背後的根源,要從零售市場上一直存在供求關係說起,即當商品供大於求時,價格就會回落,而供小於求時,價格纔會上升,這一點在蔬菜、肉類以及水果等產品上,都體現的愈發明顯。

與水果相似,蔬菜生產價格指數同樣呈現週期性波動,如果前兩年這個品種價格比較低迷,在種植端可能就會減少種植面積,這樣的情況下,很難避免一些品種比往年價格高一些甚至高很多。

而今年蔬菜正是按照岔口來供應的。

從漲價幅度較大的品種來看,青椒和尖椒的上漲主要是種植面積的下降,因此市場供應減少。數據顯示,2019年下半年,青椒和尖椒價格走勢很差,因此產區對該品種放棄種植,導致2020年種植面積縮減,今年價格驟增。

不僅如此,2019年蔬菜行情整體陷入低迷之中,持續時間非常長,以致絕大部分全年生產的蔬菜基地普遍經營慘淡,入不敷出,虧損嚴重。

一項數據顯示,2019年蔬菜大基地經營狀況,全年虧損佔7成,持平的2成多,能賺錢的不到1成,受到重大沖擊的種植端,在第二年放棄種植。

另外,一位蔬菜批發商告訴《靈獸》,受到疫情的影響,導致農戶在3、4月份未能出門耕地,錯過了春耕的最佳時機,有些收兩三茬的作物收成就降低,這樣導致減產。

除供求關係之外,蔬菜運輸成本的增加,也是導致價格上漲的原因。

“天氣寒冷,拖延大棚蔬菜上市的時間,市面上蔬菜出現供應缺口,但供貨商手頭庫存有限,採購下批蔬菜所花費成本也將提升,現金流不足,只能漲價售賣。”上述批發商表示。

蔬菜種植端本就有“靠天喫飯”的特性,每每寒潮天氣時,蔬菜價格都高的離譜,尤其是2008年和2016年的兩年。

而今年,受到寒潮天氣的影響,蔬菜的生產、儲存和運輸都面臨巨大挑戰,進而成本也相應增加,價格水漲船高。

這波蔬菜漲價是全國性的,但北京地區的漲幅更是“慘重”。

北京新發地市場統計部負責人劉通曾對媒體解釋,1月15日之前,由於河北多地出現疫情,進京檢查站加強防疫力度,使得一些運輸車輛在檢查站滯留。但近期又出現疫情,多個進京通道被關閉,使得車輛運輸的時間延長。

由此可見,北京地區蔬菜價格的上漲依舊與疫情有關,而河北也是北京的主要蔬菜供應地之一,因此價格比全國平均漲幅還要大。

2

上漲的不止是蔬菜,近期肉類和雞蛋的價格也全面上漲。

一線城市的豬肉和豬骨的價格都是35元一斤,而一般中小城市的豬肉也達到了30元,羊肉價格亦然,截至去年12月第4周,羊肉批發價已經漲到了每公斤83元,市場零售價已突破了每公斤100元,熟羊肉更是突破每公斤140元。

豬肉和羊肉的漲勢,帶動了牛肉、雞蛋和雞肉的上漲,從統計局的數據看,2020年12月,畜肉類價格上漲4.3%,影響CPI上漲約0.29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上漲6.5%。

對比往年春節,蔬菜價格都迎來一定程度的增長,提前儲備食材和製作各種副食品是過年的一個習慣,因此,家庭對食材的需求量增加,價格自然上漲,很多商家也趁着年節適度提升價格,增加利潤。

但今年,並不能單純用常態化來詮釋。

在疫情剛開始時,“漲價”的討論就層出不窮,先是一個相對“危險”的訊號放出——CPI衝破5%。

CPI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通常被用來衡量通脹率,通脹越高,代表老百姓手頭的錢購買力下降。通俗來說,就是手裏的錢變得更不值錢了。

而到了2020年年底,國家統計局在公佈11月CPI是同比增長爲-0.5%,這是自從2009年10月以來,CPI首次出現負增長,這意味着,物價水平跟去年11月相比,是下跌了的,那就說明買東西更便宜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也許數據是真的,只是消費者兜裏沒錢了,所以覺得什麼都在漲。可現在來看,時間不過1個月,國內各項物價開始飆升了。

早在第四季度就有預兆,只是現在傳導到居民消費,全球貨幣寬鬆還在持續,物價只高不低,現在又恰逢春節,蔬菜價格自然不會降下來。

與此同時,食品價格在全年都漲也不是幻覺。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這一年食品價格漲幅較大,食品價格上漲10.6%,漲幅比上年擴大1.4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2.20個百分點,是推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

豬肉漲幅更甚。

食品中,在非洲豬瘟疫情、週期性因素等共同作用下,豬肉價格上漲49.7%,漲幅比上年擴大7.2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1.60個百分點,佔CPI總漲幅的六成多。

肉類價格上漲導致CPI增長,帶動蔬菜價格上升。

實際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夏季洪澇災害的影響,整個2020年菜價都整體偏高。青椒、尖椒價格已經連續5個月上漲。

據監測,2020年青椒批發均價每公斤5.05元,同比上漲17.5%;尖椒批發均價每公斤5.57元,同比漲19.1%。

從月度看,青椒價格從9月份的每公斤4.2元漲至2021年1月份的每公斤8.4元,累計上漲1倍。同期尖椒價格由每公斤5.1元漲至每公斤11.4元,累計上漲1.2倍。

3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1月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21年中國的物價水平大概率會保持溫和上漲,受上年同期基數影響,預計全年CPI漲幅將出現一個先升後穩的走勢。

因此,蔬菜漲價也許只是“引子”。而所謂的溫和增長大概就是,半個月前的超市30個雞蛋15元錢,一週前19元,如今27元。

蔬菜價格的上漲,接下來或將引發了新一輪的連鎖效應。

一位菜市場商販稱,菜價貴了,明顯感覺到老百姓的購買力不如以前,尤其是漲幅最大的蔬菜造成積壓,大家覺得貴就不喫了,總有相對便宜的菜,但卻難住了我們賣菜的。

而餐飲業的日子也會不好過,過去一年,西北、海底撈們漲價紛紛被罵上熱搜,如今蔬菜源頭開始漲價,它們的成本也會提升,利潤降低,可上市企業、連鎖企業都如此,中小企業的命運是否也堪憂呢?

菜價上漲引起“軒然大波”後,多個部門聯合發佈聲明,將做好節日期間農產品生產供應工作,防止因疫情、惡劣天氣等原因造成的產銷銜接不暢的問題,切實保障人們的“菜籃子”需求。

《靈獸》通過查看北京新發地市場數據,蔬菜價格相較於之前確實有所回落,大蔥價格從6.8/斤降到5元,尖椒價格降到5.5元/斤,大體有不到5%左右的回落,但散裝雞蛋依然堅挺,保持在每斤5元以上的價格。

對比超市內,散裝雞蛋的價格在每斤7元上下,但購買者明顯不多,貨架滿滿當當,乏人問津。

菜市場商戶告訴《靈獸》,雞蛋漲價一半多,主要是河北石家莊疫情影響,雞蛋不能進京,批發市場經營雞蛋的商戶大部分被掐斷了貨源,賣雞蛋的商戶也沒有建立起新的貨源供應地,市場供應明顯不足,導致漲價。

針對漲價,多家超市的負責人也稱,今年春節北京市場對蔬菜的需求量將比往年大幅增加,超市也將增加數倍的備貨量,保供穩價。

恐怕消費者要做好應對“漲價”的心理準備,2元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而通脹壓力的鍋,又是否該甩給菜價背呢?(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