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央视出品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取得巨大成功。

“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感动了无数人,豆瓣评分至今维持在9.4。

时隔4年多,央妈再出精品,推出同款纪录片,3集豆瓣9.0,B站9.8——

《我在故宫六百年》

回顾过去不久的2020年,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就在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的同时,故宫默默地度过了它的600岁生日。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故宫举办“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

本片便是以此展为基础,以古建筑的保养修护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

与《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我在故宫六百年》也是在“修”东西。

只是这次修的东西,不是钟表、陶瓷之类的小文物,而是故宫本身。

丹者为红,是宫墙的红色。宸者乃深,是深邃的宫殿。

丹宸永固,即为宫殿永固之意。

六百年前的故宫是如何伫立至今,当初又是怎样修建起来的?

至今无从知晓,因为我们毕竟无法将故宫起底查看。

然而颇为惊喜的是,在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安徽凤阳,竟然可以探寻到这座城池最初的模板。

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洪武二年,朱元璋衣锦还乡,决定按照“京师之制”在此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

可明中都修了7年、初具规模时,却被突然叫停,原因至今成谜。

根据考古发现证实,后来的紫禁城在建造设计、工艺、形制等方面的经验都来源于这座废弃的皇城。

这块土地上,有着明初宫殿“土作”工艺的最高标准——八大作。

层层碎石、夯土交替夯筑而成台基,仅发掘的部分就有18层之多。

这种敦实的基地,在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下旨兴建故宫时,被沿用并且进一步优化。

它确保了建筑之上的宫殿可历经百年而岿然不动,是为“丹宸永固”。

在“丹宸永固”大展上,明中都遗址的许多建筑构件被运往故宫。

这是两代宫殿隔了600年的首次会面,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磅礴无垠和时间的伟大神奇。

“丹宸永固”的秘诀不仅仅是地基,还有屋顶。

故宫的屋顶严格采用榫卯搭建的木制结构(望板+椽+檩+扶脊木),并加有油性灰浆的灰背。

灰背之上,还有高大的屋脊和琉璃瓦。

这种精密的结构足以让故宫建筑不惧水火,不怕风雨。

关于故宫的屋顶,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故宫的房顶从来不落鸟,不长草。

然鹅,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

和这样的:

更为有趣的是,不同宫殿的屋顶上长出来的草还不一样。

比如乾隆皇帝退休后居住的皇极殿,就经常长出六味地黄丸的那个地黄。

这些杂草的生根发芽会破坏故宫顶部的防水系统。

因此从清代开始,内务府就会每年派人飞檐走壁,上房除草。

故宫的屋顶,除了琉璃瓦,还有一种特殊的瓦片——贝壳瓦片。

这种瓦片只存在于养心殿正殿的后檐。

它们极薄,只有0.1公分厚,如冰糖般半透,反光时具有珍珠光泽,坚硬但又易于切割。

这种瓦片是一种叫作“海月”的贝壳,市面上极为难找。

因为贝壳还没有长到符合切割修缮的尺寸和岁数,就常常已经被打捞起来了。

这种曾经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窗贝,是如何走进皇宫内院?

它为谁而建,和乾隆六下江南是否有关?

目前,考古专家们仍在寻找确切答案。或许历史的追溯,正如沧海拾贝,就是急不来。

除了科普,纪录片还展现了很多有趣的小细节。

比如养心殿,是清朝8位皇帝的居所和西太后垂帘听政之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威严之地,竟然也有人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

2015年12月,养心殿启动了百余年来首次大修,专家们发现:

正殿的房梁中央的扶脊木,原本应该有一个一个的椽窝卡在里面。

但养心殿的这根椽子就浮搁在上面,是用钉子钉住的。

这种做法非常不符合当时的建筑标准,却被正常验收了。

负责修缮的工程师一语道破:或许这种偷工减料正印证了乾隆后期国力的衰退。

又比如透风砖,是古代匠人的一个精巧发明。

镂空的砖雕能够通风,帮助包裹在墙体的木头立柱及时排出湿气,降低朽坏的可能性。

两年前,在养心殿西配殿的透风砖后,工程师意外发现了一份戏折。

上面记载了清代中晚期一次宫廷演出的节目单和演员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至于戏折怎么会跑到砖缝里,据工程师推测,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

戏曲演完了,某位当差拿累了,路过的时候就顺手沿着透风砖的小洞塞了进去。

这一藏,就跟漂流瓶一样,只不过等到有缘人再打开,已是百年光阴。

不管是大历史的挖掘,还是小秘密的发现,都离不开那群故宫人。

他们中,既有退休被请回来作指导的老匠人,也有正在学习钻研的新匠人。

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确保紫禁城青春永驻。

故宫中有大量的修缮工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耐心。

比如流丹错彩的彩画工艺。

彩画一方面可以阻断风雨侵蚀,起到保护木质结构的作用;一方面又是特定年代的社会风情记录。

彩画为故宫装点上了一层“美颜”,却很少有人能想到它背后繁复的工序:

拓印、临摹、上色、贴金……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疏忽,否则就会“走样”。

而那幅长春宫的游廊彩画,一幅小样就需绘制9天。

而有些材料的清洁,甚至更要花费1年之久。

多年来,古建部一直在按照传统工艺绘制和保存代表性的彩画小样。

相比于照相复制,手动绘制虽然耗时耗力,

但却能够保留丰富的工艺信息,是古建彩画研究与保护不可替代的一个步骤。

在修缮过程中,工程师们还会把新旧不一的物件标记好日期,为下一代修缮者们提供技术线索。

正像片中所说,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

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的时间与责任,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

更留下了可以再说六百年的紫禁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