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頂中國帽子還是朝鮮帽子?

在過去的幾個月間,關於直檐大帽到底起源於中國還是朝鮮的爭論,前後波及了幕星社、電視劇《尚食》等多家中國文化企業/項目。

如今,網易遊戲的《光·遇》再次躺槍。

最近,《光·遇》在推新一期夢想季的活動,準備投放一批新的遊戲道具。或許是爲規避上述敏感話題,網易遊戲特意在國服和國際服上投放了不同產品。《光·遇》國際服投放的是明制直檐大帽,但在國服投放的爲俠客帽。恰恰是這個動作,引發了中韓網友們的再一次衝突。

韓國網友認爲自己抓到了把柄,在國服不放明制直檐大帽,是因爲中國公司自己理虧。結合之前持續數月的“直檐大帽起源於中國”的歷史論戰,《光·遇》團隊的退卻實際上在給辯論的反方遞刀子,這也是引發國服玩家們集體憤怒的原因。2月4日,#陳星漢道歉#(遊戲製作人)的熱搜一度衝到微博熱搜第二名。

事到如今,這場鬧劇最終會怎麼收場呢,中韓文化圈的帽子衝突還會繼續下去嗎?

了不得的帽子風波

直檐大帽,原是起源於宋代,興盛於明代的一種帽飾。早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男子佩戴的寫照。

李朝朝鮮開創後,服飾盡學中華,自然也就學走了明制直檐大帽。之後,中華明亡清興,但朝鮮卻保留了明製衣冠,這也爲後面發生的事埋下了伏筆。

進入現代之後,韓國文化產業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在漫畫、遊戲、電影、電視劇等領域都收穫了巨大成功,還一度引發了東亞各國對於“韓流”的探討。

在韓國電影和電視古裝劇中,經常有穿着直檐大帽的男性貴族形象出現,久而久之,韓國觀衆就把直檐大帽視作韓國傳統服飾之一。因此,當中國文化工作者試圖再用到這個元素時,遭到了韓國網友的一致抵制。

他們的言論如下:

“請你標註好哪些是韓服!我太失望了。我還以爲中國文化是不會把別的國家的文化偷過來然後假裝是自己的,太生氣了。”)

“這些纔是你們的。”)

簡而言之,他們已經罔顧歷史事實,把直檐大帽視爲韓國傳統服飾了。

爲了矯正韓國網友的歷史錯誤,中國網友們翻牆出擊,在外網與對方進行了多輪辯論,其中不乏幕星社、於正等名人和明星公司。

時至今日,除了民間爭論外,以直檐大帽爲代表的文化元素已經成爲了中韓文化企業間爭鋒相對的主戰場。

那麼,爲什麼小小的文化元素,卻引得兩國民衆和企業頻頻指責呢?

文化借用現象,現代文化產業的灰色地帶

文化無小事。

韓國文化企業之所以敢肆無忌憚地搶注中國文化元素,恰恰是因爲有着美國文化產業的先例。

以美國文化企業代表迪士尼爲例,便是文化借用的一把好手。從有動畫電影業務開始,迪士尼就瘋狂借用各國文化元素,《三隻小豬》(德國),《小美人魚》(丹麥),《美女與野獸》(法國),《花木蘭》(中國),然而時至今日,誰還記得這些故事曾經的母國?大家只記得她們來自迪士尼,有一個美麗的公主系列。

(說起《小美人魚》,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是丹麥安徒生童話,而非迪士尼的同名電影?)

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在於,傳統文化IP在傳播效率上與現代娛樂工業不可同日而語。迪士尼通過電影+線下樂園的模式,能夠在全世界範圍內輻射影響力,搶佔觀衆心智。讓他們只知道“迪士尼公主團”而不知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久而久之,就產生了“文化借用”現象。

在21世紀初,韓流興起之時,韓國文化產業的確與中國存在代差。因此,韓國文化企業便開始有意識地用工業化手段來借用中國文化元素。在這一階段,中國文化公司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

然而,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文化企業的工藝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有能力生產更多類型的文化產品。邊界的擴展自然涵蓋文化元素的吸納,這與韓國的文化策略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衝突。

今天的“直檐大帽”歸屬地之爭,“東洋風”之爭,本質上都是文化借用現象矛盾的外顯。

韓國文化產業的野心

站在文化圈的角度,更能夠理解韓國文化產業的野心。

在20世紀下半葉,除了曇花一現的法國電影外,整個歐洲電影一蹶不振,龜縮在文藝片的小衆版圖內苟延殘喘。好萊塢,成爲了門類最全、影響力最大、最賺錢的西方文化代言人。

而美國文化,恰恰是半個世紀之前,老歐洲們最看不起的“沒文化”的人。

今天,韓國文化產業想要複製這一道路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在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曾經輝煌的日本文化產業也已一去不復返,純靠動漫和成人產業苦苦支撐。

韓國人看到了機會。

(節目視頻截圖,李秀滿的觀點在韓國基本上算是一種共識)

SM公司創始人兼製作人李秀滿在2月1日接受tvN電視臺採訪時公開表示:“我們國家恰好是製作人薈萃的國家。經歷過新冠疫情,虛擬世界變得更加重要,如果我們還具備包括虛擬世界的製作能力,我認爲韓國一定會成爲引領全世界文化的領導者……中國必須給韓流開門。”引發了巨大爭議。

這套說辭,就是建立在韓國文化產業憑藉先發和技術優勢,成爲整個東亞文化產業領導者的新說辭。

在韓國文化企業經營者們看來,隨着RCEP的簽訂,政治環境的放鬆,他們已經迎來了過去幾年來最好的機遇——中國的競爭對手們與自己尚有技術差距,中國資本和市場的大門悄然打開,韓流或許真的會捲土重來。

(中國網友們對於中韓之間的文化資本合作並不抱有好感)

韓流復興恐成泡影

對於中國文化產業來說,來勢洶洶的韓國同行是一條鯰魚。

一方面,他們具有野心和實力,輸出的產品和方法論的確是亞洲一流;但在硬幣的另一面,韓國人不藏鋒芒、爲小利舍大義的心態,很容易在拓展市場時引發文化母國的反感,這顯然大大增加了文化阻力。

比如,在改編歐洲傳統文化IP時,好萊塢會坦誠美國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強調這是幫助這個故事被更多人知曉,煥發新生的過程;同時,憑藉美國3億人口對歐洲幾百萬人口的小國,也很容易施加文化彈壓。但在東亞圈子裏,韓國人唯一強調的一點是“這是我的,還是我的,通通都是我的”,而他想要文化借用的母國則是中國,一個人口是它24倍的大國,這決定了文化彈壓的不可實現。

(韓國網友想靠網絡語言暴力讓中國網友屈服認慫,恐怕只會招致反效果)

因此,短期來看,韓國文化產業的確可以憑藉市場開放和先發優勢佔到一些便宜,但隨着時間的推進,這種拿腔拿調的做法將會激起越來越多文化消費者的反感,進而波及其文化產品的市場佔有率。而僅僅憑藉本土市場,韓國是無法養活數量如此衆多、開價這麼高的從業者的。

至於文化借用的算盤,韓國文化產業想通過借用中國文化元素實現代替的策略,可以預見的是,也會在之後的推進中迎來更多衝突和挫折。而這,或許會成爲現在趕着去投資韓國公司的中國資本們在項目彙報中需要補充的潛在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