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袁梓銘(上海海洋大學、雲海科普)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隨科考船出海的日子,我最期待三樣東西: 休息時間的三國殺,週六晚餐的啤酒,還有夜晚造訪舷的大魚。

圖片來源:作者

等月亮隱入雲層,舷燈便成了海上唯一光源,在墨水般的海面上打出一片通透,吸引着舔舐月光的浮游生物,獵人們聞訊而來。

先是飛魚,然後是鳶烏賊,接着是成羣結隊的大魚,如湛藍的鬼火,瘋狂地追逐躍出水面的飛魚和烏賊,它們便是大洋上最美的魚—鯕鰍

金色的鯕鰍|圖片來源:Masa Ushioda

濃烈而脆弱的美

鯕鰍(Coryphaena hippurus),鱸形目鯕鰍科,廣泛分佈於全球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是一種常見的大洋表層洄游魚類。

雄魚的頭部有一個骨質突起,像是一柄寬闊的板斧,漁民們也稱之爲“鬼頭刀”。

說它們是大洋上最美的魚並不爲過。透過海水,鯕鰍的背看上去是比海更深的藍色或者綠色,隨着它的加速和跳躍,顏色在水下變幻。

但當你把它拖出水面就會發現它們有着金色的腹部,噴灑着星辰般的藍色圓點。

美麗的鯕鰍|圖片來源:J Thomas Murray

出水後,這些美麗的色彩便會隨着掙扎逐漸褪去。

從耀眼的黃金變成蒼白的水銀,最終所有顏色流逝殆盡,定格在代表死亡的灰褐色。

上雄下雌,死亡會帶走一切色彩|圖片來源:www.hawaii-seafood.org

人們對鯕鰍最初的印象大多始於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爲了生存,那個飢餓的少年一邊流着淚,一邊一下下錘打着大魚的頭部,大魚的身體隨着生命的流逝由絢爛轉爲暗淡。

圖片來源: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離別的白晝如垂死的鯕鰍每一陣痛楚都爲它換上嶄新的色彩最後的也最可愛直至它終於消逝一切沒入灰暗

英國詩人拜倫在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借用“dolphin”的死亡描寫晝夜交替,這裏的“dolphin”並非許多譯文中的海豚,而正是有着“dolphin fish”之稱的鯕鰍。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鯕鰍的生死讓人們觸摸到生命的美麗與脆弱。

身披彩虹的魔術師

色彩濃烈的鯕鰍|圖片來源:fish-on.com.au

鯕鰍身上這種變幻莫測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呢?

祕密在於它的體表的細胞

和多數魚類一樣,鯕鰍體表的色素細胞可以在神經和體液調節的作用下收縮或膨脹,當它們膨脹時便會使色彩擴散到表面,從而改變體色。

然而,僅僅如此依然無法營造出如此強烈的視覺衝擊。

除了常規的色素細胞,鯕鰍的真皮層中還有非常厚的虹彩細胞層,這種細胞本身是無色的,但其囊泡中含有衆多鳥嘌呤結晶。

它們可以通過改變嘌呤晶體的取向,巧妙地對陽光進行反射和衍射從而製造彩虹般變幻莫測的結構色,鯕鰍身上明快的藍色和充滿活力的綠色便來源於此。

這二種細胞者交疊在一起的共同的作用讓鯕鰍宛如一輛充滿金屬質感的科幻跑車,可以在頃刻之間改變色彩。

魚類的虹彩細胞,每一個細胞內部都聚集着大量鏡子一般的鳥嘌呤晶體|圖片來源:Nir Funt

鯕鰍的體色可以在銀藍色和黃綠色兩個極端之間快速轉變,從而展示出無數過渡色彩。

它們的顏色主要取決於情緒。

行爲學的研究表明當它們處於安靜狀態時傾向於表現出冷豔的銀藍色,而當發現獵物或者受到傷害時則會燃起激憤的金綠色火焰。

當鯕鰍極度興奮衝向獵物的時候,會在身體的兩側浮現出垂直的深色條紋。

一旦鯕鰍死亡,體表的細胞失去機體的控制,色彩便會如潮水般褪去。

湛藍的鯕鰍|圖片來源: Frank Baensch Hubbs SeaWorld Research Institute

“力速雙A”的海上伏地魔

除了絢麗的色彩,鯕鰍還有着豪邁的力量與速度。它們是海洋中游得最快的魚之一,流線型的身體洋溢着力與美,肌肉兼具耐力與爆發力。

圖片來源:www.casaviejalodge.com

進擊的鯕鰍可以輕而易舉將大部分獵物逼入絕境,其中包括飛魚。

在速度接近自己兩倍的鯕鰍面前,飛魚只能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躲避追擊,即躍出水面,利用翼狀的魚鰭在空氣中滑翔。

這種追逐戰二者互有勝負,有時飛魚可以飛到安全的位置成功脫身,有時則會在出水或者入水的瞬間被逮到。

偶爾它們會在慌亂間一頭撞上船舷,發出“咚”的一聲悶響,甚至在衆人的驚呼聲中飛上甲板。

海上名場面:鯕鰍鬥飛魚|圖片來源: BBC《捕獵》

鯕鰍極爲貪食,它們必須一刻不停地遊動保證足夠的水流通過鰓才能正常地進行呼吸,這也同樣意味着極大的消耗。

它們每天可以喫掉相當於自己體重20%的食物。除了小型魚類和頭足類,人們還在它們的胃中發現過小海龜,瓶蓋甚至是羽毛球。

作爲優秀的獵人,鯕鰍懂得利用陰影。

它們會隱藏在海面的一切漂浮物之下,例如馬尾藻、海洋垃圾以及我們的船。

這些漂浮物是許多海洋生物和小型魚類的庇護所,鯕鰍可以從中搜刮很多“點心”,此外也可以利用漂浮物的隱蔽對獵物發動突襲,堪稱“海上伏地魔”

漁民經常利用這一特性設置水上漂浮物誘捕鯕鰍。

浮木下的鯕鰍|圖片來源:Deron Verbeck

得益於胃口,鯕鰍的生長十分迅猛。

幼魚在第一年幾乎每天都會長4毫米左右,通常半年左右就達到性成熟,而它們的壽命最長只有4年,98%的個體活不到兩歲。

鯕鰍幼魚的生長過程|圖片來源: Frank Baensch

對鯕鰍而言幾乎全年都是繁殖季節。

它們每年可以產卵2-3次,每次都會產下8-100萬枚卵。較快的種羣更替速率讓這個美麗的族羣得以在海上蓬勃發展。

備受追捧的“人氣選手”

美麗的外表、狂暴的力量、強烈的進食慾望,鯕鰍在世界各地的海釣愛好者中人氣極高。

被激起食慾的鯕鰍會不顧一切撲向所有移動的目標,甚至是沒有釣餌的魚鉤,使用簡單的漁具就可以將這些半人長的愣頭青輕鬆拿下。

圖片來源: Rod Fishing club

另一方面,由於較高的產量,鯕鰍也逐漸成爲商業捕撈和水產養殖的對象。

鯕鰍的肉是一種介於紅身魚和白身魚之間的粉紅色,據說生食有明顯的甜味,肉質較粗脂肪很少。

世界各地都有食用鯕鰍的習慣。

在夏威夷,它們是名貴的食用魚,被稱爲“mahi-mahi”,意思是“十分強壯”,所以也可以叫壯壯魚。

圖片來源:新華網

我從未有幸在海上遇見海豚,但這些美麗的“海豚魚”卻總是跟隨在船的兩側,一路航行,一路陪伴,時不時的提醒我腳下這片水域跳動着何等華美而又壯碩的生命脈搏

參考文獻

[1]《福建魚類志》編寫組,1985,福建魚類志 (下卷),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pp. 1-700.

[2]Funt N, Palmer BA, Weiner S, Addadi L, 2017, Koi fishscale iridophore cells orient guanine crystals to maximize light reflection. ChemPlusChem, 82(6).

[3]Jeremy SL, 1991, Diseases of mahi mahi or common dolphin fish, Coryphaena hippurus in Australia, Fisheries research bulletins, 29, 1-17.

[4]Murchison AE, Magnuson JJ, 1966,Notes on the Coloration and Behavior of the Common Dolphin,Coryphaena hippurus, PACIFIC SCIENCE, Vol. XX, 515-517.

[5]Oxenford HA, 1999, Biology of the dolphinfish (coryphaena hippurus) in the western central atlantic: a review. Scientia Marina, 63(3), 277-301.

[6]Skold HN, Aspengren S, Wallin M,2013, Rapid color change in fish and amphibians – function, regulation,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 Pigment Cell & Melanoma Research, 26(1), 29-3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