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省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有“中国天眼”之称。

这是5日上午,习近平亲切会见“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听取“中国天眼”建设历程、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情况介绍。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5日上午,习近平亲切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听取“中国天眼”建设历程、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指出,“中国天眼”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为此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令人感动。习近平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并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连线,向他们并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拜年。

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从远远落后到领先世界20年。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点击上图聆听宇宙深处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像是汽船正在鸣笛离港、草原上的牧民打马而过,有的像是心脏跳动的声音、雨声、手持烟花燃放时发出的声音……

△点击上图聆听1.6万光年之外的声音这是来自于距离地球1.6万光年之外的一颗星,是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之后,第一次收到的脉冲星的信号。FAST团队将这段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通过云南曲靖电波观测站发射到了在遥远夜空中的“南仁东星”。

2020年12月初,美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坍塌,地球只剩中国FAST一只“天眼”。科学无国界,合作无远近。“中国天眼”未来将作为“世界巨眼”,为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外太空奥秘作出中国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曾表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中国会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截至2020年11月,FAST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中国天眼”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40余篇。虽然FAST是中国科学家攻坚克难,花费26年时间才建成的,但中国不会固步自封,而是将FAST向世界开放,让全人类共同探索宇宙奥秘。

“天眼之父”南仁东说过,“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有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对于平塘克度的孩子而言,FAST像一艘踏上星途大海征程的“巨船”。在他们的童心里,有着自己对于“天眼”的丰富想象,他们通过五彩的画笔,将这种想象画出留存。

“我长大以后要做一名宇航员。”

“FAST能看到外星人。”

在这些画里,FAST是一只神奇的眼睛,能看到住在另一个星球的生命,并无时无刻地发出热情的邀请“电波”。作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天眼”担负起了激励千千万万名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责任,向他们讲述着有关榜样南仁东以及“天眼”精神的故事。

“观天探地、世界唯一”,越来越多人通过“天眼”这张世界级名片,知道了贵州省平塘县。因为“天眼”,贵州平塘打造出了一台动力强劲、耐久度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黔南首条旅游公路——平塘县S315航龙至土坝公路建成通车;在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名单上,中国“天眼”榜上有名。……

航龙天文小镇迎宾广场夜景(中国天眼科普基地供图)科技圣地变身旅游胜地,“中国天眼”引爆了当地旅游市场。“天眼”所在地平塘,这个“地球上望得最远的地方”,也将借此机遇走得更远。

撰文摄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仪 田旻佳 向莹 阮丹 李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