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蹟五首》第二首,是杜甫穿越千年和宋玉的對話,表明自己像宋玉一樣,渴望能夠報國安民,建功立業,不甘心僅以辭藻傳世。古代是學而優則仕的,宋玉是繼屈原之後,楚國最著名的辭賦作家,杜甫是李白之下,唐朝最著名的詩人,兩個人同爲時代宗師,理應被皇帝重用,建功立業,不應晚景蕭條,落寞餘生。杜甫用此詩,抒發自己的不甘心。

1、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首句中的“搖落”和“悲”,出自宋玉的《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從字面意思來看,宋玉悲秋風搖落草木,實際上,是悲他自己仕途的終結。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架空了考烈王,免去宋玉議政大夫等所有職務,宋玉因此而寫的《九辯》。杜甫深知宋玉的悲,因爲此時的杜甫,已經57歲左右,距離去世不到兩年,仕途也沒有任何希望了。

第二句是宋玉鳴不平,也是爲自己鳴不平。風流儒雅,形容宋玉的辭賦,也是形容自己的詩賦。以宋玉一代宗師的地位,正當知天命之年,而有仕途終結之悲,是很不公平的。杜甫對自己的詩賦非常自信,自信能“立當要路津”,結果卻是羈旅夔州,老病纏身,只有望長安而空悲嘆。心中的所有不平,都包含在風流儒雅四個字裏面了。

2、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第二聯是流水對,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輕快優美。但內涵,卻非常沉重。“悵望”兩個字是傳神之筆,彷彿看到杜甫落寞的目光,穿越千年,落在宋玉淒涼的背影上;然後收回目光,看看年老多病的自己;最後透過烽火干戈的光影,望向長安的方向,眼角頓時湧出清涼的淚水,發出一聲哀嘆:同樣的才華,同樣的懷才不遇,同樣的晚景蕭條。蕭條,是仕途的蕭條。

3、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第三聯通過宋玉舊宅等古蹟,進一步表達心中的不甘。長江羣山環繞的宋玉故宅得以保存,可見後世還記着他。可惜的是,後人只記住他的文藻華麗,卻不懂他那顆忠君愛國,渴望建功立業的心。人們只記得宋玉寫過《高唐賦》,留下巫山雲雨的傳說,但是,《高唐賦》真的只是在記述頃襄王的春夢嗎?

後世人常鄙薄宋玉的爲人,認爲他沒有繼承屈原忠言直諫的品質,用阿諛奉承換來了前半生的榮華富貴。頃襄王好色,宋玉就爲他寫了《高唐賦》。杜甫知道宋玉不是這樣的人,他寫《高唐賦》是爲了諷喻頃襄王遠離女色,頃襄王不悟罷了。杜甫寫詩也是這個目的,不是爲了自娛自樂,是爲了諷喻君王將相,匡正他們的過失,同樣,苦心沒有被理解罷了。

4、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尾聯再換一個角度,寫忠臣見棄的歷史悲哀。楚宮泯滅,楚國滅亡了。楚國滅亡是讓人最傷心的,因爲楚國有忠臣,本不該滅亡的。然而這些忠臣得不到任用,前有屈原遭放逐,後宋玉被免職。因此,楚國的滅亡最是令人傷心。曾經恢弘的楚國宮殿,現在連遺址都找不到了,當地的百姓也不確定在哪裏,只流傳着幾處疑似的位置。最後一句照應了“俱泯滅”三個字,餘韻不絕,留給人一片遐想。

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何嘗不是忠臣見棄?自從宰相張九齡罷官以後,後來的大臣們就不敢過於匡正國家政策,而是竭力討好皇帝,以求先保住自己官位再說。史書記載了七個字,讀之令人百感交集:“自此持祿養恩矣!”而杜甫,空有絕世詩才,空有一顆忠君愛國的心,卻因爲一言不合,被唐肅宗李亨疏遠貶官,從此遠離了朝廷。此後,漂泊西南,再也沒能回去。杜甫的蕭條,與屈原、宋玉,如出一轍。

宋玉和杜甫都不是職業文人,他們寫辭賦寫詩篇的目的,不是爲了辭藻傳世,而是言述心中的理想。他們的理想都是忠君報國,建功立業,使自己的國家強盛、繁榮。然而因爲種種原因,他們的理想沒有實現,僅把偉大的詩賦流傳下來,後人便以他們爲偉大的文學家、詩人,其實他們自己本不想如此的,他們想建功立業!他們的蕭條,是因政治理想無法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