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国防部宣布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成功,中段反导技术再次引发全球高度关注。长期以来,核弹与洲际导弹的两弹结合长期以来一直是所有国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冷战中期以来,各军事大国特别是有核国家都在迫切地寻求拦截来袭洲际导弹的办法,而中段反导由于其较高的安全性、容错率和可行性,成了冷战后反导系统研发的重中之重。

如果分析洲际导弹在内的弹道导弹飞行轨迹不难发现,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上升段、飞行中段、俯冲末段。首先是起飞后的上升段,此时弹道导弹正处在加速爬升阶段,同时还拖着巨大的起飞级火箭或者助推器,是最容易被跟踪和摧毁的阶段。但现实中这一过程往往仅持续几分钟,窗口很小,且如果是核潜艇或者机动发射车发射,则很难实现预设攻击坐标。同时在敌国领土摧毁敌方上升中的弹道导弹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因此目前几乎只停留在理论上。

末段反导则是在敌方弹道导弹在最后俯冲阶段进行拦截,此时目标高度已经大幅度下降,因此对拦截弹射高要求较低,大多数普通远程防空导弹实际上也能经济客串一下末段反导系统。但是末段反导对高空引爆的非常规弹头几乎没有作用,且拦截窗口时间更短,即使拦截成功也会对己方防区造成附带损伤,因此更多是作为战区防空的第一道防线或是城市反导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拦截窗口时间长、附带损失小、可行性高的中段反导自然成了拦截洲际导弹的首选技术。

但是在飞行中段拦截洲际导弹的也面临诸多难题,首先是发现问题。只有即使发现敌方洲际导弹发射,并且保持长时间跟踪才有拦截的可能,这就意味着首先需要有强大的高轨红外预警卫星,用来侦测弹道导弹发射时巨大的热源信号。其次,还需要有强大的P波段雷达保持对来袭弹道导弹的跟踪,高精度的X波段雷达用于制导拦截导弹。这就对国家的航天技术、红外遥感技术、通讯技术、雷达技术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同时,洲际导弹在中段飞行时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大气层,其中段飞行高度通常可达1000公里以上(国际空间站的飞行高度仅不到400公里),因此要求拦截导弹的射高也必须达到1000公里以上,且必须保持随时可发射状态,准备时间也必须无限压缩。这对于导弹技术也是极大考验。因此在2010年之前,仅美俄两国拥有中段反导技术,仅美国有真正完整的中段反导值班体系。

也正是因为中段反导的巨大战略价值和极高技术难度,长期以来该技术一直被美国视为“二次核威慑”利器,以此挤压其它核大国的安全话语权,近年来美俄对于东欧反导系统问题的争端也正来源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