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國防部宣佈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成功,中段反導技術再次引發全球高度關注。長期以來,核彈與洲際導彈的兩彈結合長期以來一直是所有國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冷戰中期以來,各軍事大國特別是有核國家都在迫切地尋求攔截來襲洲際導彈的辦法,而中段反導由於其較高的安全性、容錯率和可行性,成了冷戰後反導系統研發的重中之重。

如果分析洲際導彈在內的彈道導彈飛行軌跡不難發現,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爲三部分——上升段、飛行中段、俯衝末段。首先是起飛後的上升段,此時彈道導彈正處在加速爬升階段,同時還拖着巨大的起飛級火箭或者助推器,是最容易被跟蹤和摧毀的階段。但現實中這一過程往往僅持續幾分鐘,窗口很小,且如果是核潛艇或者機動發射車發射,則很難實現預設攻擊座標。同時在敵國領土摧毀敵方上升中的彈道導彈本身就是天方夜譚,因此目前幾乎只停留在理論上。

末段反導則是在敵方彈道導彈在最後俯衝階段進行攔截,此時目標高度已經大幅度下降,因此對攔截彈射高要求較低,大多數普通遠程防空導彈實際上也能經濟客串一下末段反導系統。但是末段反導對高空引爆的非常規彈頭幾乎沒有作用,且攔截窗口時間更短,即使攔截成功也會對己方防區造成附帶損傷,因此更多是作爲戰區防空的第一道防線或是城市反導的最後一道防線。而攔截窗口時間長、附帶損失小、可行性高的中段反導自然成了攔截洲際導彈的首選技術。

但是在飛行中段攔截洲際導彈的也面臨諸多難題,首先是發現問題。只有即使發現敵方洲際導彈發射,並且保持長時間跟蹤纔有攔截的可能,這就意味着首先需要有強大的高軌紅外預警衛星,用來偵測彈道導彈發射時巨大的熱源信號。其次,還需要有強大的P波段雷達保持對來襲彈道導彈的跟蹤,高精度的X波段雷達用於制導攔截導彈。這就對國家的航天技術、紅外遙感技術、通訊技術、雷達技術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同時,洲際導彈在中段飛行時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了大氣層,其中段飛行高度通常可達1000公里以上(國際空間站的飛行高度僅不到400公里),因此要求攔截導彈的射高也必須達到1000公里以上,且必須保持隨時可發射狀態,準備時間也必須無限壓縮。這對於導彈技術也是極大考驗。因此在2010年之前,僅美俄兩國擁有中段反導技術,僅美國有真正完整的中段反導值班體系。

也正是因爲中段反導的巨大戰略價值和極高技術難度,長期以來該技術一直被美國視爲“二次核威懾”利器,以此擠壓其它核大國的安全話語權,近年來美俄對於東歐反導系統問題的爭端也正來源於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