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號:地球知識局

NO.1813-重慶上天入地

作者:Yomu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滿福

近年來,我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重慶頻繁出現在公衆話題之中,成爲一座國民心目中的魔幻網紅城市和熱門旅遊目的地。

重慶和成都離得很近,給人的形象卻有很大差異

似乎是一個比成都更猛、更辣、更魔幻的城市?▼

在其衆多城市印象中,享有着中國“橋都”美譽的它,憑藉讓人眼花繚亂的獨特城市交通景觀,在社交媒體上大量圈粉。

山城的3D魔幻感,拋開地勢的基底

很大一部分由複雜多樣的城市交通系統塑造

(圖:陽超超_ / 圖蟲創意)▼

很多人認識、愛上重慶,就是從瞭解和體驗其獨特的城市交通開始的。

名副其實的3D

重慶被親切地稱爲“3D魔幻城市”,雖有打趣的意味,但“立體”是重慶交通乃至整體城市形象的真實寫照。

重慶的立體,體現在其高低錯落的地勢和建築佈局、層次複雜的橋樑設計和極具特色的交通運輸方式上。

千廝門大橋南側的嘉陵江畔

地形起伏賦予重慶獨特的城市名片

(圖:Akrios_Yu / Tuchong Genius)▼

進入重慶主城區後,摩天大樓在嘉陵江和長江兩岸從近到遠順勢往上依次排布,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標建築洪崖洞因爲上下巨大的地形高差,形成了從1樓和11樓走出去都是街道的山城獨特體驗。

曾作爲軍事要塞的洪崖門就是依靠了這獨特的地勢

在和平的年代其又發揮優勢,爲重慶的旅遊增光添彩

(圖:Eabinchen_ / 圖蟲創意)▼

然而這些讓外地遊客驚歎的建築結構,在重慶卻只是日常。這都要歸功於重慶的山地地形,一切依山而建,富有層次,與周圍的空間連接曲折周旋。

重慶核心城區下的地形

(圖:google map)▼

重慶的橋對“立體感”的貢獻也很大。

重慶人的出行與橋息息相關,橋樑和坡道連接了城市裏的每一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重慶現有各類橋樑(含在建)達1.4萬多座,約三分之一的長江大橋在重慶,外環(含)之內的立交橋數量在250處左右。重慶的橋樑不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密度上,都是國內乃至世界城市所罕見的。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找你:“你到底在哪座橋?”

(圖:PYphotography / 圖蟲創意)▼

另外由於橋樑衆多,地形不平,許多立交橋的層數和出入口規劃的複雜程度都遠超其他城市。

重慶多樣的運輸方式也與其立體形象相呼應。

現代常見的軌道交通、公共汽車早已覆蓋了地面上下,但重慶絕不止於此:

國內僅存的一條過江索道仍然在城市上空運作,成爲重慶市民生活休閒和遊客體驗的補充部分;作爲特殊交通工具的皇冠大扶梯,能讓費時的盤山路在扶梯上3分鐘快速直達;此外重慶身爲老牌摩托車製造業基地,對摩托車出行方式天然友好,摩托車機動靈活的特性能滿足重慶人在複雜地勢環境下的出行需求,因此它也成了重慶多樣交通方式中的重要一員。

曾經的中國第一“摩城”——重慶

是騎在摩托車上跨入新千年的

(圖:helloabc / shutterstock)▼

今天重慶的交通,空間上立體,形式上多樣,體驗上現代。

然而,這一切出現得並不算太久。作爲溝通中西部的走廊,重慶多山的地理環境曾是發展的長期巨大阻礙。直到一個世紀前,重慶才迎來了改變命運的時機。

夜幕下的來福士和千佛寺

(圖:zhangju / 圖蟲創意)▼

依山傍水的建設

重慶是巴渝文化屬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重慶古城在歷朝歷代的戰略地位沉浮變化,每當西南地區的發展受到重視時,官府對重慶地區官道的開發維護以及水路的開拓都更爲投入。

重慶市區最具特色的第三步道,又稱“山城巷”

串聯着衆多傳統街區和歷史文化遺址

是重慶市山地建築的袖珍博物館

(圖:叫什麼來着喔 / 圖蟲創意)▼

然而,由於封建農業社會生產力的制約,直到清末開埠通商前夕,重慶的交通發展長期處於傳統狀態,沒有本質的變化。

即使到了1929年正式建市之際,重慶陸上交通主要還是靠狹窄的街道和驛道,交通工具靠人力,普通民衆的水上交通工具多是木船。此時重慶的交通發展還處在萌芽階段。

在運輸工具和條件現代化的今天

棒棒軍仍穿梭在山城的大街小巷

(圖:包子的臉真大 / 圖蟲創意)▼

建市後,重慶的交通建設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後便開始按照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實施建設,在西南交通建設方面給重慶的交通大環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成爲陪都的短短几年,讓重慶迎來了解放前交通建設的高潮。

伴隨着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成爲中國抗戰大後方交通運輸中心,這必然對城市交通系統承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那個特殊年代裏慘遭破壞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只有後部主體建築留予後人

(圖:wiki)▼

首先,政府面對的是大量人口和物資湧入帶來的交通阻塞和運力短缺,傳統人力肯定滿足不了激增的需求,爲此必須通過更多途徑提升城市的交通運力。

於是在1937年,國家銀行“四聯總處”親自下場注資100萬元官股,拯救運營不善的重慶公共汽車公司。重慶位於兩江交匯地帶,水系發達,新任建設廳長何北衡就召集政府各部籌建重慶輪渡股份有限公司。一時間,公共汽車與輪渡活躍在重慶街頭和江上。

朝天門是兩江樞紐,也是重慶最大的水路客運碼頭

繁忙的渡船從上個世紀起便在此穿行

(圖:《永遠朝天門》)▼

這些措施緩解了重慶市民出行難的問題,算上當時與普通百姓無緣的機場空運能力,重慶初步形成了水陸空共同運行的“立體交通”雛形。

1945年,望龍門纜車興建,重慶誕生了交通立體化實踐的代表性傑作。纜車由著名工程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一時引起轟動。

1993年,因修建長江濱江路,望龍門纜車停運

它的建設和運營證明了重慶立體交通的現實可能

(圖:wiki)▼

這種頗爲獨特的纜車,依地勢而建,無需改變原有地理條件,最大的優勢在於符合資源匱乏年代下的建設能力。纜車遇坡爬坡,克服了重慶多坡道的障礙,設計上成功適應了重慶的地形特點。在當時,這一交通創新,讓人難以想象。

不論是交通方式多樣化,還是建設形式的創新,重慶的首輪立體交通嘗試,滿足了人們在惡劣地理條件下發展交通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戰爭年代的艱難探索。

不斷的探索與嘗試,纔有了現在的“三層重慶”

(圖:AOW桐 / 圖蟲創意)▼

隨後,沿江地帶陸續建起幾條纜車,在重慶盛行了20多年。

經歷了民國時期的風雨,重慶的交通發展穩步進入了現代化階段。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重慶交通建設開始全面高速推進。同時,隨着經濟社會發展,重慶城區不斷向兩江外圍擴張,現有的公交系統再次無法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早已不是兩江交匯處沿岸那一點了

而向外擴張的空間仍然地形崎嶇

雖然現在技術更好了,但成本也更高了

(底圖:google map)▼

但沒有能難倒重慶建設者們的問題,既然水陸交通不夠用了,何不向天空發展?

於是一種更直接的過江方式應運而生。

1987年,長江索道正式開通。索道橫跨江水兩岸,載着人們從空中快速跨越長江。這種新增的過江方式緩解了道路系統的壓力,成爲重慶立體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纜車之後“立體重慶”的新一代符號。

“出演”過衆多影視作品的長江索道

生活中是盡職盡責的“山城空中公共汽車”

(圖:飛邊西多士 / 圖蟲創意)▼

但似乎重慶的交通發展之路天然充滿了挑戰,本世紀初,公交車和索道的容量又滿足不了新的需要了。

重慶人必須找到一種能徹底解決出行難題的方案。

根據國外先進經驗,軌道交通系統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現代武器。但外國專家來考察一番後卻直接潑了一盆冷水,他們認爲重慶的山地極多、彎道急促,建設軌道交通幾乎不可能。

不可能?真香!

(圖片:顏喑 / 圖蟲創意)▼

不過重慶並未因此而放棄,發展迫在眉睫,經過對各國軌道交通系統的實際調研,建設者們選擇了採用日本技術的跨座式單軌。跟傳統的雙軌系統相比,跨座式單軌爬坡能力非常強,轉彎半徑小,也不需要佔用太多土地,完美契合了重慶山多坡陡、人多地少的現實狀況。

重慶過山車

(圖:盛夏之舞 / 圖蟲創意)▼

此後重慶逐漸吸收了國外軌道交通技術並實現基本國產化,軌道交通里程如今位居西部首位。

與此同時,衆多的橋樑也搭建起重慶立體交通的“骨架”。 要想在多山多水的環境中實現較短的行駛距離,就必須遇谷架橋、遇山開隧,而且路網越密越好。

偶爾還得遇樓打洞

(圖:IsSuperT / 圖蟲創意)▼

重慶的橋樑之多完全是地理環境造就的,設計各異的立交橋也和複雜的地形密切相關。重慶的橋除了多,類型也全,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境內的橋往往在設計和施工方式上創下紀錄。

此後,複雜的橋樑道路、先進的軌道交通以及多樣的運輸方式,共同構建起了重慶的立體交通體系。

黃桷灣立交橋,被譽爲“重慶主城最複雜的立交”

雖戲稱“走錯一匝道就是重慶一日遊”

但不能忽略其爲重慶人的出行增加的便利

(圖:陽超超_ / 圖蟲創意)▼

縱觀歷史,重慶每一次突破地形限制實現交通方式的革新,都是對發展立體交通的大膽探索。這種不竭的幹勁,源於身處不利地理環境下的重慶人對發展的強烈渴求。

重慶的立體交通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爲它的每一處細節只適合生長在重慶,這是一代代建設者們給重慶的量體裁衣之作。

行千里,致廣大,是對山城的厚愛

(圖:嗯哈哈哈哈 / 圖蟲創意)▼

未來發展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段時間內,重慶的郊縣偏遠地區並未享受到太多交通發展帶來的紅利。

但如今,重慶交通建設正在更加註重公平和普惠。

除了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進一步向偏遠區縣延伸之外,到2020年底,重慶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業已完成,包括建成6.26萬公里“四好農村路”。

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

不僅是針對農村發展制約瓶頸的良藥

更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畫筆

(圖:raoguojun / 圖蟲創意)▼

儘管過去已經實現了村村通,但僅能保證公路到村,村內的各村組之間以及田間道路很多仍是泥路。農村不同於城市,村居大多成片組分佈,同一個行政村內各村組和農田之間也有大量通行需求。

“四好農村路”建設就是爲了解決農村毛細血管交通問題,除了道路提質升級外,主要目標就是建成全市村組公路,以及村村通客車。

海拔1100多米的重慶市雲陽縣石門鄉石門社區

蘿蔔喜豐收,村民忙晾曬,暢通的公路串起致富之路

(圖:raoguojun / 圖蟲創意)▼

這些措施給重慶農村地區帶來的效益將會非常顯著,農民平時的村內交通更通暢了,最重要的是農產品可以直接從田間裝車往外運輸,減少轉運環節,大規模節省農業鏈條前端的物流成本,間接助農增收。

不止於此,未來重慶也將在交通方面迎來衆多政策機遇。除了“十四五”時期的全新建設規劃進一步加強多式聯運與城郊多網融合外,成渝交通一體化的建設也值得期待。

在中國的大城市羣組格局中

成渝組合作爲西南第一是非常穩定的一級

兩者的進一步融合可帶動整個四川盆地的發展

(底圖:shutterstock)▼

成渝地區在地理上一直是作爲完整的區域存在,但在產業結構上有各自的優勢,交通基礎設施上也存在不同的短板。

重慶的交通和成都城市圈實現深度融合之後,將形成雙核多層綜合交通樞紐。區域交通一體化帶來的不僅是進出城的提速和便利,對提升整體對外競爭力大有裨益。

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重慶、成都

同時也是成渝城市羣的兩大核心增長極

使得二者區域一體化的腳步進一步加快

(圖片:wiki)▼

這將使成渝地區經濟成爲密不可分的整體,提升城市之間人員交流和產業分工協作的程度,帶動周邊城市羣,一起成爲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增長極。

重慶,過去的發展受制於交通,當今的發展關鍵在交通,未來的發展也將受益於交通。

依山傍水,蓄力揚帆

重慶正依託於現代交通

搭乘時代的高速列車邁向未來

(圖:長空飛雲 / 圖蟲創意)▼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zhangju / 圖蟲創意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