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經濟,都挺好】

  近期,網上出現所謂“大南方時代”“南方全面碾壓北方”“南強北弱”等聲音,甚至稱“北方是經濟黑洞”“南北差距已經到了最嚴峻時刻”。應該如何客觀看待南北經濟差距問題?對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連平認爲,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出現差異化態勢,是常見現象。中國北方各個區域的經濟近年來都在發展,雖然沒有南方的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表現得那麼亮眼,但也有其自身的發展特色和經濟增長優勢。不應誇大這種現象的危險性,抹殺北方地區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正確的態度是理性看待差異化的發展,加大北方地區市場化改革的力度,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培育北方地區經濟優勢,改善全國地區經濟結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您注意到近期網上流傳的那些“南方全面碾壓北方”“南強北弱”的聲音了嗎?

  連平:應該承認,中國南北經濟差異確實存在,但“南方全面碾壓北方”“北方是經濟黑洞”“南北差距已經到了最嚴峻時刻”等說法其實有所誇大。近些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羣迅速崛起,成爲南方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引擎。但與此同時,應關注到南方地區還包括像貴州、雲南等經濟較爲落後的地區,南方地區城市間的發展差異也是比較大的。實際上,近年來中國北方各個區域的經濟都在發展,雖然沒有南方的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表現得那麼亮眼,但也有其自身的發展特色和經濟增長優勢,例如北方地區多平原,工業和農業發達,隨着“新東北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過去粗放的傳統工業產業也在逐漸轉型升級。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出現差異化態勢,這是個常見現象。美國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發展也呈現了這樣的態勢。我們不應誇大這種現象的危險性,抹殺北方地區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正確的態度是理性看待差異化的發展,加大北方地區市場化改革力度,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培育北方地區經濟優勢,改善全國地區經濟結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對於南北經濟差距問題,應該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衡量?

  連平:經過長期努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代表經濟總量的GDP指標已經不能滿足全面客觀評價經濟發展情況的需要。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應當包括結構性指標、協調性指標、質量效益指標、創新發展指標、綠色發展指標等,以反映產業和地區的綜合發展狀況。對於南北經濟差距問題,應以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和標準進行觀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8年2月,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求是》上發表文章《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高質量發展》,他在文章中提到,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爲轉向高質量發展指引方向。

  因此,要從創新驅動、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等方面建立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例如,用研發和科技投入佔收入的比例、專利發明數量來構建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用知識密集型產業佔比來衡量結構優化發展評價指標,用單位GDP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來構建綠色低碳發展評價指標,等等。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您提到要理性看待南北經濟差異化的發展,那麼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連平:南北經濟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產業結構上來看,北方以資源能源和重工業爲主,而南方以加工製造業爲主。我國力爭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給南方地區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其次,從地理因素來看,沿海地區往往比內陸地區發達,這是全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的普遍現象。自大航海時代開啓以來,海運作爲全球貿易最主要的載體,由於其具有運量大、費用低、航道四通八達等優點,成爲強國不可或缺的經濟要素。在我國,南方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航運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在北方,由於冬季港口結冰無法通航且無法與內河航運形成很好的配合,航運的發展自然不如南方。

  最後,從改革開放的進程來看,加入WTO以來,中國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南方地區輕裝上陣,輕工業和加工製造業發展迅速,經濟重心逐漸向南遷移,給中國經濟的發展格局帶來了很大影響,使得北方城市經濟重要性相對下降。北方在經濟發展總量上不如南方,是中國的全球化進程中客觀存在的事實。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總體來看,北方地區擁有哪些比較優勢?

  連平:從產業特色上看,北方地區還是擁有明顯的優勢產業的,如重工業、國防科技產業、糧食產業,等等。具體來看:

  重工業方面,東北地區礦產資源多,煤、鐵、石油等蘊藏豐富。其中,東北三省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擁有一大批鋼鐵、能源、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地區在數控機牀、大型船舶、海洋工程、鐵路機車等大型機械裝備製造上貢獻了衆多全國第一,逐漸打破海外壟斷。另外,山東的重工業發展迅速,工業總產值及工業增加值位居中國各省前列,特別是大型企業較多,重點企業包括齊魯石化、山東電力、山東鋼鐵、山東海化、勝利油田,等等。近年來,重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這對於服務中國製造的下游產業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國防和科技產業方面,北方地區的陝西省是這一產業的重要基地。作爲連接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陝西地理位置優越,集聚了衆多航空、航天科研單位。陝西省擁有中國最大的飛機制造基地,也是我國軍工、水中兵器和核燃料的重要研製生產基地。陝西省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領域攻克多項關鍵技術,成功打破國外壟斷。另外,京津冀地區正在發揮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作用。其中,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天津是全國先進的製造研發基地,河北是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京津冀地區還擁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國家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糧食產業方面,北方地區的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渭河平原是我國旱地農業的主產區。目前,糧食產業在中國已經形成“北糧南運”的產銷格局。2000-2020年,15個北方省份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迅速從45.65%攀升至59.22%。在2020年糧食產量10強省份中,北方佔據6席,黑龍江,河南、山東位居前三名,三省糧食總產量佔全國糧食產量的比重接近30%。其中,黑龍江糧食產量已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玉米、水稻產量位居全國之首;河南小麥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北方地區作爲農產品主產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綜上可見,北方地區在經濟發展與變遷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經濟地位不容忽視。因此,當下不應過分強調南北的發展差距,而應着重於探討區域優勢與產業結構的關係,以及如何實現一個國家最優的資源配置,不斷壯大優勢產業,優化經濟結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