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詠懷古蹟五首》第三首,是託明妃以自喻,雖經歷極大不公,愛國初心卻始終深切。明妃就是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家喻戶曉。昭君是漢元帝的宮女,期待着皇帝的臨幸。漢元帝派宮廷畫師毛延壽圖畫宮女樣貌,想臨幸時,就看圖畫挑美貌的。毛延壽是個貪財的小人,他拿到誰的索賄,就把誰畫得很美,讓皇帝挑中。昭君沒錢賄賂毛延壽,因此被畫得有瑕疵,始終得不到皇帝的臨幸。恰好南匈奴首領呼韓邪來長安朝覲天子,並請求結親,昭君就自願出塞去和親了。杜甫的詩,就以這個故事爲藍本。

1、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首聯從昭君出生的地方寫起。羣山,是四面環繞的羣山;萬壑,是山與山之間的溝壑。從四面八方趕赴過來的羣山,層層疊疊環繞起來,像極厚厚的花瓣,把花蕊一樣的明妃村拱在中央。集千百年天地之靈氣,孕育出了明妃。明妃是民間對昭君的暱稱,晉朝時爲了避司馬昭的諱,把昭君改爲明君,由明君衍生出明妃,既貼合昭君的身份,又體現出人們的同情和懷念。

2、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第二聯寫昭君出塞以及昭君埋葬的地方。杜甫用兩個意象寫出昭君出塞時的決絕和怨恨。紫臺,皇帝的宮廷,富麗輝煌;朔漠,北方的大漠,風雪冰沙。紫臺朔漠,昭君決絕地“一去”,頭也未回,可見心底深藏着怨恨。“連”字傳神,彷彿讓讀者看到了昭君留在大漠上的車轍。

大漠中孤零零的青冢,獨自送走一個又一個夕陽黃昏,這是昭君的結局。青冢,此前泛指墳墓,此詩以後,成爲昭君墓的專屬名詞,可能世人都希望昭君的歸宿不要滿滿大漠黃沙,要多一抹青色吧。生在花蕊一樣的地方,昭君本該有美好的一生,被皇帝選拔在側,得到萬千寵愛。造成她結局如此淒涼的,是誰?

3、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第三聯補寫昭君出塞的原因,控訴皇帝埋沒人才,塑造昭君夜月歸魂。昭君的結局是誰造成的,是毛延壽,還是皇帝?表面上看是毛延壽,實際上是皇帝。在關係複雜的競爭環境中,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被有意醜化。皇帝若負點責任,親自接觸一下每個宮女,不要僅憑別人的圖像就判定美醜,昭君就不會被埋沒了。皇帝不負責任,連見一見都不肯,長得再美有什麼用啊!這就是昭君怨恨的原因,寧可出塞去和親的原因。

杜甫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對昭君心中的怨恨深有體會。天寶六載,唐玄宗下詔求賢,杜甫去長安應試。宰相李林甫擔心士子們取中以後,威脅到自己的相位,於是奏聞皇帝“野無遺賢”,導致杜甫在內的所有應試士子全部落選。李林甫嫉賢妒能確實可恨,但唐玄宗的做法更讓人悲哀!你下詔求賢,是不是應該親自閱閱卷,瞭解一下士子的才華啊,卻僅憑宰相的一句“野無遺賢”就算了!

在那個時代,作爲臣子,心裏有委屈,有怨恨,也無法說出來。第六句,杜甫塑造昭君環佩叮咚的夜月歸魂,回來訴說心中的怨恨。也是杜甫在訴說自己心中的怨恨。

4、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尾聯寫昭君訴說心中的怨恨,表現出對故國深切的熱愛。千載和作胡語,表明淪落異域之久,甚至母語都忘記了,但是心中的怨恨,心中的熱愛,卻愈加深切。昭君深切的心,就是杜甫深切的心。

受房琯的連累,被貶爲華州司空參軍,杜甫憤而離職,輾轉去了成都,從此漂泊西南天地間。杜甫心中雖有憤慨和怨恨,但更深切的是對國家的熱愛和對皇帝的忠心,因此他時時刻刻渴望返回長安,去盡忠報國。但皇帝可能早就把他忘記了。這心中的怨恨,只能借昭君的夜月鬼魂來訴說了。

杜甫的這首詩,寫得非常有美感,同時又寄託了深切的愛國之心。首聯的“羣山萬壑”、“生長明妃”,音節韻律優美自然。第三聯的“春風面”、“環佩”,彷彿把明豔照人,環佩叮咚的昭君送到了讀者的眼前。明豔照人的昭君,經歷了極大的不公平,但愛國之心依然是深切的。這顆愛國之心,也是杜甫的愛國之心,不管自身如何顛沛流離,忠君愛國的初心不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