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之内,孟美岐与周传雄两个不同时代的艺人频繁在热搜同框。

先是综艺《天赐的声音》视频截图引发争议,孟美岐出现在“导师席”,周传雄出现在“参赛者”席,让大众哗然。

什么时候,一个出道不足五年,连首经典代表作都没有的新人,也有资格给出道三十余年,在90年代、2000年初炙手可热的大前辈当导师了?

这是大部分网友的第一反应,孟美岐因此成为全网吐槽对象。

热度发酵至顶峰后,《天赐的声音》节目组、孟美岐团队不约而同出来辟谣:孟美岐不是导师,更没有点评过周传雄。

几个小时后,周传雄也发文调和,表达了上节目为交流音乐,不分前后辈的态度。

一场流量爱豆当导师点评资深音乐人当闹剧,最终只是一个乌龙?

是,也不是。

乌龙在于节目中的身份,《天赐的声音》的确没有设置导师,节目中的嘉宾主要分为三类:常驻音乐合伙人、飞行音乐合伙人、点评团。

本季常驻合伙人有陶喆、张韵涵、胡彦斌、孟美岐,周传雄是飞行合伙人,飞行合伙人表演后可以选择一个常驻,若对方也选了自己,便能合作一首歌。

所以理论上来说不存在导师,只存在音乐人间的互选,现场周传雄选择了陶喆,但被对方婉拒,所以合作失败,这中间并没孟美岐什么事。

所谓孟美岐是导师、点评大前辈都属于乌龙解读。

但,这个乌龙也不是毫无根据,因为按节目规则来看,常驻合伙人可以与点评团一起评价飞行合伙人的现场表演,并且有抢人权利。

简单来说,他们虽然不是导师,却拥有导师的部分权利,如果不把重点放在前后辈的音乐“合作”上,很容易产生孟美岐是导师的误会。

不过,大批网友“断章取义”把焦点放在孟美岐与周传雄资历差距的根源,其实在两人以常驻和飞行身份同台时,便已经铺好了。

常驻嘉宾里陶喆等人皆是周传雄的后辈,但客观来说,这些音乐人都拥有国民度较高的经典代表作,在乐坛有一定的地位。

唯有孟美岐是例外,她资历浅,没有过硬作品,甚至,还有着流量爱豆标签。

相对于其他常驻合伙人,她与登上节目的飞行合作人更为贴近,节目组把她放在这个位置,明显有资历、实力皆撑不起身份的迹象。

客观来说,如果不是因为这档节目实在没什么人气,即使没有周传雄出现,纯粹从孟美岐与陶喆、张韵涵等人平起平坐,也会引发批评声。

如今周传雄的现身,是一个导火索,是点燃嘉宾资历差距的导火索,也是点燃孟美岐为何成为常驻音乐合伙人的导火索。

简而言之,孟美岐当下的争议,在她出现在常驻合伙人席位时,便已注定。

节目组是否预见这个“注定局面”,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当下话题来看,孟美岐显然已经成了节目的“热度工具人”。

无论她被批还是澄清误会、被同情,对节目来说,都是一次宣传发酵机会。

而同样的情况,在近两年的综艺里频繁出现,最为典型的便是两档竞演类综艺,《演员请就位》及《我就是演员》,流量艺人皆是节目热度担当。

《演员请就位》被网友戏称“爱豆请就位”,九强团队一半以上的位置都被爱豆艺人占领,而节目第一个爆点话题,便是流量小鲜肉陈宥维创造的。

原因无他,唯有太差,与人气、市场定位相比过于差的那种差。

演戏控制不好五官,哭戏宛如嚼口香糖,但这样的他在现场拥有大量粉丝助阵,节目组最初的市场评级给了他胜过黄奕、马苏等人的S级。

后续又出现了何昶希等人,过差的演技与频繁收获的S卡、A卡实在无法匹配,导演们越力挺,观众们越不满,批评声将这档综艺频繁送上热搜。

是看好这些流量艺人的演戏潜力,还是看好他们身上自带的争议热度?节目组不可能直接给出答案,但观众大多都有同样的看点。

到了《我就是演员》,流量艺人的“热度工具人”担当更加直白化,这档节目官宣之前,网友们便纷纷发声不要再捧爱豆当演员。

但节目组仍旧邀请了大批爱豆、流量花生,总导演特地发文为爱豆站台,节目未播,关于流量艺人的争议便已经拥有大量热度。

很有趣,在《我就是演员》已播出内容里,几位导师频繁输出两个犀利观点:一、没有表演天赋尽量不当演员;二、实力不足尽量不要跨界。

爱豆艺人大部分都中了招,既没有天赋又跨了界的流量爱豆金子涵,成了完美代表,导师以她为题输出了大量观点,热搜一个接一个。

这一现象让普通网友拍手叫好,因为大众苦流量久矣,苦没有演技却靠人气频繁演戏的流量更久,恨不得行业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

这一现象也同时惹怒了艺人粉丝,既然不支持跨界,又何必请我家爱豆?又想要艺人热度,又不愿捧他们,这不是卸磨杀驴吗?

两档综艺,选择了两种不同的态度面对流量艺人。

《演员请就位》选择挺,演得再差也给机会,普通观众批判,艺人粉丝赞赏,《我就是演员》选择批,普通观众赞赏,艺人粉丝批判。

但,无论粉丝力挺还是批评,无论大众反对还是支持,艺人各有不同收获,平台却稳赚不亏,因为批评与支持声,足以创造让综艺不被热搜淘汰的话题。

这便是当下流量艺人的价值,他们失去了观众的信任,却仍旧是话题担当。

回顾流量变更史,你会发现制作方对流量艺人商业价值的挖掘,一时在与时俱进。

第一阶段是流量红利期,流量艺人影响力惊人,推动了不少粉丝爆剧面世,资本找到其中的规律,提出了“IP+流量=爆款”的论调。

这一论备受诟病,却也让第一代流量为制作方创作了许多价值,至今虽然在影视作品上已经不灵验,却也被转嫁到商务代言、杂志等业务上了。

第二阶段是流量再生期,行业逐渐发现粉丝的购买力并不能完全撑起一部影视作品,但他们可以催生影视作品知名度扩张。

粉丝可以在热搜话题等方面贡献很大力量,推动影视剧宣传,于是,制作方开始采用流量与实力派混搭的制作模式,实力担当有了,人气担当也有了。

第三阶段是后流量时代,也就是当下,粉丝购买力基本全转向商务代言,宣传能力只能撑起前期热度,口碑与热度成长主要靠普通观众。

直观来看,似乎流量已经不灵了,到了市场淘汰他们的时刻,但,资本对人气的挖掘永远不会停歇,他们很巧妙将流量的负面性转化为价值。

观众对流量越反感,他们的话题价值便越高,无论节目组卸磨杀驴与大众站在同一战绩,还是逆反力挺流量,都能借批评声登上热度巅峰。

粉丝对流量的维护,观众对流量厌恶情绪,都被他们转化成利益,人们对流量的态度在变化,资本对流量的挖掘也在变化,赢家的永远是他们。

这一现象,很有趣,也很无奈。

很多影视人都有过这样的吐槽“没有差演员,只差导演”,实力差的演员是导演选的,糟糕的镜头是导演同意过的,差演员当道,先是导演选择了纵容。

流量同样如此,紧抓他们价值不放手的是制作方,如今进入后流量时代,连流量负面话题也不放过的,同样是行业,只要他们不放手,流量便永远是工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