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山海情》海報 資料圖片

電視劇《山海情》海報 資料圖片

電視劇《山海情》劇照 資料圖片

電視劇《山海情》劇照 資料圖片

記者 李向紅

電視劇《山海情》作爲“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之一,自1月12日於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寧夏衛視、深圳衛視以及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平臺播出以來,收視效果突出,口碑持續上揚,成爲一部現象級作品。陝西籍演員張嘉益、閆妮、尤勇智等在劇中都有出色表現,編劇王三毛更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

山海相牽

《山海情》火了,故事發生地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備受關注,劇中吊莊移民的西海固在哪裏?新華網用衛星雲圖的方式告訴觀衆,真實的“山海情”到底什麼樣,讓讀者切實瞭解了那裏的過去和現在。

資料顯示,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山區的統稱,這裏山大溝深,長期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移民羣衆從大山走向平川,徹底改變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羣衆生活,而賀蘭山下的戈壁灘,北鄰銀川市、東依黃河西乾渠,成了吊莊移民創建新家園的不二選擇。20世紀80年代,寧夏開始實施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移民搬遷。按規劃,1990年10月,西海固地區的西吉、海原兩縣1000多戶貧困羣衆,陸續搬遷到了賀蘭山東麓的永寧縣玉泉營和玉海經濟開發區,開始了有組織的生態搬遷扶貧,這便是閩寧鎮的前身。《山海情》中的海吉縣便是以西海固地區爲原型,劇情中的“馬喊水”們克服重重困難,北上數百公里,就是想要尋一條嶄新的生活出路。

爲了保障移民既能搬得出,又能穩得住,1996年,福建對口協作幫扶寧夏正式確定,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東西聯手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1997年7月,在福建援助資金支持下,閩寧村在吊莊玉泉營奠基。第一批移民在這塊土地上艱難創業,挖地坑、住窩棚、蓋房打井、篩土平田、建設引黃灌溉揚水站,戈壁灘開始長出了農作物。村落拔地而起,各項設施陸續配備到位,閩寧村也升級成爲閩寧鎮。曾經“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的荒沙灘已是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

人心相連

集黃軒、張嘉益、閆妮、黃覺、姚晨、郭京飛、尤勇智等一批實力派演員,幾大衛視黃金檔聯播,豆瓣評分9.4,這部頻頻衝上熱搜的主旋律電視劇《山海情》,無疑成爲2021年度爆款。儘管它“土得掉渣”,卻笑點、淚點與熱血齊飛,23集的篇幅只用心講述了一件事——扶貧。而劇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角色與故事,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

2019年,作家何建明到寧夏當地進行了實地走訪,在他的作品《詩在遠方——“閩寧模式”脫貧紀事》中這樣寫着——走過一片玉米地,便看到了王蓬耀家:院子外有幾棵杏樹,顯得十分喜慶;緊挨院牆外的是牛棚,裏面有三頭牛和七八隻羊;院子內的空間很大,而且特別乾淨整潔;房子是翻新的,主人說是享受了政府危房改造的25000元扶貧補貼所完成的新居。

走過王蓬耀家百十米,何建明到了脫貧戶古成忠家。古成忠的家比王蓬耀家顯得更加氣派和富裕,除了院子更大、更寬敞外,古家牛棚裏的牛要比王家多,共8頭,而且是清一色的安格斯牛。陪同何建明採訪的村幹部介紹,一戶人家如果有七八頭牛,那他家的年收入可以達到3萬元以上。

《山海情》製片人侯鴻亮把這部劇的製作,比做一次閩寧鎮的建設過程。導演孔笙說:“這部戲最重要的是‘實’,我們實實在在地講述了一個關於老百姓的故事,關於民生民情的故事。這個‘實’是真實的‘實’、現實的‘實’,也是踏實的‘實’。”這種創作氛圍,影響了劇組的每一名成員。劇中馬得福飾演者黃軒說,作爲西北籍演員,在大西北拍戲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沙塵暴說來就來,每天都是喫一嘴沙子,體驗特別真實,當然也是這種真實讓我們更自然地融入角色,並與角色產生共情。”《山海情》既描繪了一羣腳踏實地、恪盡職守的扶貧幹部,又還原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有缺點又飽含情義的羣衆,他們一同組成了閩寧鎮的拼圖。

精品力作

《山海情》最後一集,已經爲人父母的馬得福、馬得寶、白麥苗、尕娃、水旺等,帶着孩子們回到了湧泉村,孩子們奔跑在綠水青山間。此時時空與畫面開始交錯,第一集中,馬得寶4人逃離村莊,在荒涼的山脊上奔跑的畫面閃現。一個“逃離”,一個“榮歸”,兩組鏡頭意味深長。

1月27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的電視劇《山海情》創作座談會舉行。會議設北京主會場,福建、寧夏、上海、浙江、深圳分會場。與會的領導、專家、主創團隊和觀衆代表先後發言,暢談感受。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表示,真正把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落到實處就能取得成功。從找準選題角度,《山海情》選擇閩寧鎮,它是中國脫貧攻堅進程中易地搬遷、對口幫扶、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等各方面綜合扶貧的一個典型示範案例。在講好故事方面,《山海情》導演、編劇一行到閩寧鎮、西海固、福建深度調研和採訪,隨後創作思路逐漸清晰。在拍出精品層面,《山海情》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真實,把電視劇拍出了紀錄片的感覺,讓觀衆真正入眼入耳入腦入心。高長力強調,藝術家只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發揚工匠精神,才能創作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無愧於黨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邢善萍介紹,20多年來,福建、寧夏兩省區黨委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閩寧兩地幹部羣衆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夢圓小康的幸福生活。《山海情》既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的獻禮作品,也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文藝衝鋒號。

寧夏是《山海情》故事的發生地,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金科感慨說,該劇播出以來,在整個塞上大地颳起了一股濃濃的“山海風”,到處都在熱議劇情、感懷歲月、禮讚時代。閩寧鎮的一位村支部書記說:“劇情讓人一下子回到了20多年前的西海固,我身臨其境感受到了當年的艱難。移民羣衆打心眼裏感恩共產黨、感恩黨的好政策、感恩福建的無私幫助。”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這部劇僅用23集體量,拍出了湧泉村到閩寧鎮的發展過程,更拍出了厚重的歷史內涵。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一川認爲,這部劇成功塑造了一組浮雕般鮮活動人的脫貧攻堅主體羣像。

電視劇《山海情》播出後,劇中凌一農教授原型,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林佔熺,回顧閩寧對口幫扶這段歷程,感觸頗深。他說,當年與他一起參加扶貧工作的隊員和他們的家人,都在追這部電視劇,對自己當年的工作充滿了自豪。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說,《山海情》不僅僅是在拍一家一戶、一村一鎮的小故事,更是寫出了中國一場持久的脫貧攻堅戰的整體部署和實施方法以及累累碩果。

正如《山海情》主創人員所言,關在屋子裏假想,組織人馬侃劇,出不了有血肉有溫度、有擔當有情懷的好作品。要撲下身子,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扎到老百姓人堆裏,看清楚他們飯碗裏的稀稠,讀明白他們眉宇間的喜怒哀樂,才能創作出滾燙、鮮活的高質量作品。

記者手記

爲時代放歌

李向紅

電視劇《山海情》既是2021年的開年大戲,也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理想照耀中國”電視劇展播活動的重頭戲。《山海情》高開高走,創造了收視佳績,傳播廣度、熱議程度引發強烈關注。

《山海情》以閩寧鎮的發展歷程爲創作命題,展現了東西協作對口幫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寧夏兩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描繪了一幅雄渾壯闊的脫貧故事畫卷。該劇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傾情創作的創作態度,受到了觀衆的肯定,觀衆們紛紛化身“精神村民”,去挖掘故事背後的原型人物,用觀劇中汲取的價值觀和精神力量激勵現實生活。可以說,在《山海情》的播出過程中,不同年齡層、不同成長經歷的觀衆們再次體會到現實主義創作的魅力,感受到主旋律作品是時代的最強音。

在這部劇中,演員們褪去偶像光環,踏踏實實在“苦瘠之地”投入創作,演活了從湧泉村到吊莊的衆生相,在熒屏上描繪了一部激盪人心的奮鬥史。

“從蒼涼走向美麗,從貧困走向富裕,閩寧鎮從無到有、從窮到富,見證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巨大成就,探索出了易地搬遷扶貧的新路子。”該劇編劇王三毛說:“接到創作任務,我們從閩寧鎮採訪到西海固,又從西海固採訪到福建莆田,深入瞭解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和事件,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真實的徘徊猶豫充斥其中。當地羣衆從想不通、不接受到用雙手創建了新家園,那些曲折的過程、思想的轉變、真誠的笑臉和話語,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他們由窮變富、過上好日子的喜悅,和對黨對國家的感激之情。”

評論家辛識平認爲,《山海情》讓人們看到了真實的人,感受到真實生活的氣息。精明能幹的馬喊水、樸素的李水花、腳踏實地的扶貧幹部馬得福、一心想着孩子的鄉村教師白崇禮……他們是反貧困鬥爭中的鮮活個體,面對脫貧路上的艱難險阻,內心有矛盾、有掙扎,但始終湧動着奔向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生活的磨礪中,他們是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呈現着一個個接地氣、有筋骨、暖人心的故事,自有一種樸實而昂揚的詩意。

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脫貧攻堅的韌勁,同樣適用於藝術創作。《山海情》的熱播,說明觀衆需要這樣的藝術擔當,時代呼喚更多這樣的精品力作。要寫出高品質的、老百姓喜歡看的藝術作品,手法可以出新,題材可以百花齊放,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紮根生活的沃土,回到人民大衆中去——唯其如此,藝術生命之樹纔會常青。

來源:羣衆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