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言,國之發展基於青少年的教育。近日,人社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這是推進技術工人、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又一重大舉措。

實施意見傳達了些什麼

人社部印發的《實施意見》,顧名思義是爲了推動技術型人才職業發展與貫通而提出的意見。

《實施意見》中具體提出了:擴大貫通領域、完善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價標準、創新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價機制、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業技能評價、加強評價制度與用人制度銜接等五大措施。

如果以一句話來概述,我們可以理解爲:擴大技能型人才的職業資格與職稱的範圍,以就業與實際應用爲標準,反推並完善評價制度。

職業教育改革與“雙元”制

提到職業教育改革就不能不提一個詞語“雙元”,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之中就特別強調了“雙元”育人。簡單來說就是校企共同進行人才培養。

雙元制教育並非我國獨創,而是“舶來品”。雙元制教育來自制造業強國——德國,這也是德國能成爲製造業強國的原因之一。德國的雙元化教育即校企共同培養人才,讓學生能做到一半的時間在職業院校學習,另一半時間在企業實習工作,學業結束後參加全國統一資格考試,拿到國家認可的執業資格證書,以此做到“畢業即就業”。

它的成功主要建立在社會價值取向與完善的制度體系基礎之上:其一,完善的資格證書體系;據悉,在德國,大約有350種官方承認的職業執業資格證書,這構成了超過2萬種職業的技術門檻。其二,興趣出發方向明確;德國的學生從小升初階段就開始確定往後的方向是升學還是就業,到初升高階段選擇走職業教育或上大學,且不是基於成績而是學生的興趣與意願。其三,實用主義的國情;德國並沒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情結,更多的是學以致用,職業教育相較於通識教育,能更好的銜接就業,實習期就有工資領取,可有效地緩解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藍領在德國除了社會地位不低外,工資也不低。

這也是爲何德國僅有約20%的學生選擇進入大學,80%選擇接受職業技術教育。

職業教育改革對初升高的影響

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必然會從源頭入手,回顧2020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就可見一二。通知中提出要“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適度擴大中職招生規模。”意味着高考錄取率逐步提升的同時,中考的競爭將越發的激烈。

雖然雙元制推進德國製造業的發展,我國也積極借鑑、融合於本國教育之中,但是否意味着家長們支持孩子選擇職業教育這條路?就筆者看來,現階段職業教育仍處於一個過渡期,存在一定的問答,諸如:1、以文化課分數爲升學憑證,勢必存在一定馬太效應,學習環境難以得到保障;2、學校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畢業季野雞學校易摻雜其間;3、職教體系不夠完善。

所以對於是否選擇職業教育,就現階段而言更需要基於這三點慎重考慮:第一,重中之重文化成績,畢竟我國現階段仍以文化分爲主要參升學參考條件;第二,孩子的興趣愛好,有興趣的支撐能讓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妙趣橫生;第三,未來發展趨勢與職業的關聯。若符合這三點,選擇一個朝陽的職業技術專業,也不失爲一個好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