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形狀圓潤飽滿,其香味令人垂涎。色澤金黃,香酥鬆軟,嘗上一口,脣齒留香,回味無窮,這便是黃橋燒餅。現如今,黃橋燒餅已成爲黃橋文化的象徵,成爲黃橋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我叫張天勇,是土生土長的黃橋人。對我而言,黃橋燒餅是美味,是文化,是情懷,更是每個黃橋人舌尖上的家鄉記憶。作爲一道傳統名點,黃橋燒餅傳承百年離不開每位“燒餅郎”的專心專注和接續堅守。

14歲那年,因家裏困難,小學沒畢業的我便進了國營黃橋燒餅店,跟着燒餅大師劉潤寶學習黃橋燒餅製作手藝,併成爲師傅的“關門弟子”。黃橋燒餅有一套非常嚴苛的製作流程,師傅對我的要求也十分嚴格,揉麪、做餡、烘烤,每個環節都不可錯一分一毫。一路走來,雖然取得了許多榮譽,但師傅經常鞭策我“技藝的提升帶來的是更大的挑戰”,爲了不辜負師傅的教誨,我決定將黃橋燒餅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

2000年,第一屆黃橋燒餅節舉辦,我看到了黃橋燒餅存在巨大的消費市場。我在店家林立的黃橋鎮創辦了天勇永進黃橋燒餅店。爲了傳承燒餅技藝,將黃橋燒餅做大做強,我成功申報爲黃橋燒餅省非遺製作傳承人,積極做好傳幫帶,培養技藝人員400餘名。

2013年,我註冊成立江蘇天勇黃橋燒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打造黃橋燒餅製作標準化生產線,並在揚州、溱潼等地相繼開設連鎖店,吸納當地70多名村民就業。然而,隨着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同質化競爭也愈演愈烈。如何提高市場競爭力?如何擴大產能?我將目光聚焦到線上銷售渠道,決定向電商領域進軍。

籌備初期,在專業電商服務團隊的全程參與下,線上銷售成效顯著。一時間,黃橋燒餅在淘寶、微店等電商平臺紛紛開拓銷售鏈。可好景不長,隨着訂單量的增長,物流運輸顛簸、包裝受損、燒餅變質等問題接踵而來,網店不僅在售後賠付方面付出高昂成本,店鋪信譽度也因此降級。

有人勸我關閉網店,但我堅信“永進纔有出路”。我親自走訪上下游合作企業,尋求最優解決方案。經過多次實踐,最終依託技術服務支持以及專業設備,通過運用氣調包裝保鮮、老酵頭和發酵粉發酵等技術,一年時間不到,產品保質期短、冷卻後口感差等“疑難”,被一一攻克。

秉承“精益求精、誠信第一”的發展理念,黃橋燒餅從生產到運輸再到銷售渠道,逐漸步入正軌。如今,“天勇”牌黃橋燒餅不僅賣到了全國,還端上了亞歐美國家的餐桌,僅電商渠道的年銷售額就達300多萬元。

在做強產業的同時,我也想盡己所能幫助家鄉人民共同致富。定期組織黃橋燒餅傳統技藝業務培訓,幫助下崗工人、殘障人士學到自食其力的技能;拓展中小學課外活動,讓非物質文化技藝傳承走進校園,讓更多的羣衆參與傳統技藝文化傳承活動。始終心繫家鄉的脫貧攻堅工作,主動投身“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活動,多渠道創造就業機會,有針對性地開展“一對一”幫扶,增加村民務工性收入。

(作者系高級麪點師,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示範工作室領辦人)

編輯:劉文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