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 “陪寶寶讀童書”。

近幾年電競熱可謂是居高不下,電競市場主要針對青少年羣體。在爸媽眼中電競就是一幫學不好的混小子不務正業的“玩遊戲”,這個看法確實是狹隘了,國際奧委會官方已經宣佈:電子競技運動(Esport)爲正式的體育項目。這樣一個“不務正業”的行業很難得到爸媽們的認同,但是卻很受孩子們的喜愛,尤其是初高中的孩子們,並且年齡的下限不斷被突破。

孩子們對電子競技的喜愛,會讓他們產生想要從事這個行業的衝動。但是電競職業與單純的愛好不同,職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並且硬性要求直接砍掉了大部分熱血少年。爲什麼熱愛電子競技的人數不勝數,而真正成爲電競選手的人卻微乎其微呢?這裏面究竟是單純的百裏挑一還是有特殊的原因?

電競選手花期短

當涉及到職業的時候的時候,我們都難以逃避職業長久性,但是電競行業卻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電競選手18—25歲爲從業年齡,即便如此25歲左右的電競選手都在退役或者與直播平臺簽約的邊緣。在遊戲直播界,電競選手確實佔有一席之地。把時間耗費直播上,而不是訓練上,恰巧說明職業對他的需求值已經開始降低。就王者榮耀來說,前幾年爆火的AG戰隊全員與直播平臺簽約,如今賽場上,“老將”的身影已經基本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更年期的運動員,不禁讓人唏噓。

孩子們可以單純的喜歡電子競技,但是作爲家長我們考慮得更多的是他們的就業前景。25歲之後纔是事業的成長期,甚至一直需要持續到四五十歲。普通家們無法接受電競選手的花期既早又短,是一種正常現象。

訓練力度大

當喜歡的一件事變成工作,我們漸漸地就不那麼待見他了。電子競技也是一樣,在衆多采訪中很少有人直言他很喜歡電子競技。工作與純粹的喜歡是有根本區別的。孩子們喜歡的是電子競技選手可以站在高高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渴望自己也可以這樣名利雙收。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選手熠熠生輝的背後是無休止的練習。電競舞臺上的變數遠遠大於普通職場,教練們只有通過成千上萬的訓練去保證結果。近日韓媒公佈了出了GRF打野選手Tarzan的24小時作息表,個人自由時間只有5小時不到。相信這個數據與孩子們認爲的事實大相徑庭。一萬小時法則在電競行業上仍然適用。

職業門檻高

電競行業很看重操作和意識,能夠登上職業金字塔頂端的人並非等閒之輩。在這裏先介紹一下APM 。APM,英文Actions Per Minute(每分鐘操作次數)的英文首字母縮寫。APM的高低直觀的反應了玩家對於遊戲操作的熟練程度,也能較爲精確的反應一個玩家的真實實力。LOL著名職業選手faker巔峯手速測試值爲498一般來說,職業選手手速巔峯在20歲之前,20歲之後手速絕對是會下降的,這也是選手花期短的原因之一。

雖然絕大多數的孩子夠不上電子競技的門檻,但是仍然不妨礙他們沉迷於電子遊戲,如何應對孩子的過分沉迷也成爲很多家長的頭痛問題。

口頭教訓不如切身體會

與其讓對孩子多番口頭教訓不如讓孩子一次體會夠遊戲的快樂。如果是喜歡熬夜打電競的孩子家長可以適當“放縱”,在第二天給他排滿需要完成的任務。這樣或許可以減少孩子喜歡熬夜玩遊戲的現象。遊戲成癮的原因是在打遊戲的同時腦袋會分泌多巴胺物質 這是使孩子感到快樂的原因,隨着打遊戲次數的增多,這樣的物質分泌會逐漸減少。如果孩子沉迷遊戲,可以特意安排一個星期讓他盡情玩遊戲。如果一個星期過後沉迷還是沒有緩解,就可以繼續心理干預了。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合理規劃生活

電子遊戲可以是孩子的興趣愛好,但是不能成爲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業餘愛好。書法、閱讀、攝影等都是很優質的業餘愛好,能提高審美修養,也是生活技能的獲得。

在孩子沉迷遊戲的時候作爲家長我們也要反思爲什麼能夠在學業之餘孩子還有大把時間揮霍。有的家長真是把父母這個位置做成了“終身全日制保姆”,生活上事無鉅細的照顧,衣食住行恨不得全部包攬。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家務承擔理因孩子也出一分力。多少孩子成爲“巨嬰”,溺愛問題永遠不可能根治,因爲我們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減少,但是付出不僅僅只有回報,更是有後果的。一味地減輕孩子生活負擔,盲目承擔家務勞動實在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讓孩子參與家務,理解體會生活的瑣碎也是他們成長路上的必修課,父母千萬不要爲其代勞。

遊戲成癮是孩子成熟路途上的絆腳石,解決問題還要孩子自己明白其中利害。強制手段只能是輔助工具而非主要途徑,面對問題不能擴大化,也需要給孩子適當的娛樂時間。張弛有度,才能育兒有方。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