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蹟五首》最後一首,是緬懷偶像諸葛亮的。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的時候,曾去成都武侯祠緬懷丞相,寫下著名七律《蜀相》。這首,是杜甫離開成都草堂後,寄居白帝城時,在白帝城諸葛祠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剛剛結束,回鶻吐蕃不斷入侵,各地叛亂時有發生,杜甫寫這首詩,有激勵朝中將相奮發圖強的意思。

1、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首聯,杜甫高度讚揚偶像諸葛亮。宇宙,是個時空概念,包括天地四方,古往今來兩個維度,所以諸葛亮的“大名”,大得很飽滿。第二句用“宗臣”兩個字,把諸葛亮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宗臣,就是爲臣的典範、宗師。後人評點杜甫的詩,對“宗臣”兩個字,沒有絲毫異議,全部認可諸葛亮的“宗臣”地位。

遺像,就是白帝城諸葛祠中的遺像,也就是詩中所詠的古蹟。面對莊嚴肅穆的諸葛遺像,杜甫肅然起敬,不由思索起諸葛亮的功績和高風亮節,並把諸葛亮和古人對比,突破成敗論英雄的桎梏,把諸葛亮放在第一梯隊。

2、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第二聯寫諸葛亮的功績和高風亮節。諸葛亮爲什麼能享譽大名,爲什麼是宗臣,首先是他的功績,其次是他的高風亮節。

諸葛亮的功績,主要是實現三足鼎立的局面。隆中對的時候,曹操佔據北方,孫權盤踞江東,劉璋佔據益州,張魯佔據漢中,劉表佔據荊州。劉備沒有自己的地盤,在荊州依附劉表,是最弱的一方。所以,杜甫用“紆”字來形容諸葛亮的籌策,有以弱爲強的意思,以最弱的一方,實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的運籌和開創能力,奠定了大名和宗臣的基礎。

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表現在他對權力和財富的態度上。白帝城託孤以後,諸葛亮總攝國政,實際上是蜀漢最有權力的人。但國內內外,沒有人擔心諸葛亮攬權,沒有人懷疑諸葛亮忠心,連流言也不曾有過。在財物上,諸葛亮家人耕種自食,桑蠶自衣,諸葛亮本人官俸自足,此外沒有生財之道。諸葛亮去世時,內無餘財,外無餘帛。諸葛亮之前之後,都有過權力大過他的人,這兩方面做得都不好,甚至身敗名裂。這就是諸葛亮高風亮節的體現,是他成爲宗臣的緣故。

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如同萬古雲霄,讓人只能仰視。他對權力、財物看得甚輕,輕若鴻毛。手握監國重權,卻能看得如此之輕,身爲一國丞相,卻僅衣食自足,除了諸葛亮,還有誰曾做到?此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需要諸葛亮這樣運籌帷幄,高風亮節的宗臣,杜甫寫此詩,有激勵朝中文武的意思。

3、伯仲之中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第三聯縱向對比古人,把諸葛亮列進第一流水準。伊尹,商朝的開國元勳;呂尚,即姜子牙,周朝的開國元勳。蕭何、曹參,漢朝的開國丞相。諸葛亮是蜀漢割據勢力的丞相,論開疆拓土,比不上上面任何一人。但是杜甫認爲,諸葛亮和伊尹、呂尚是伯仲之間的,是同一水準的。蕭何、曹參不能和諸葛亮相提並論。

杜甫的觀點被後人認可,併成爲定論。從此,後人意識到,不能以成敗論古人,諸葛亮雖然沒能“光復漢室,還於舊都”,但不影響他的偉大。

4、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尾聯從天下大勢的角度惋惜諸葛亮大業未成,讚揚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國運、國祚,聽起來很玄乎,實際就是天下大勢,無外乎土地、人口、物產的多寡。蜀漢偏居一隅,這些方面都處於劣勢,是諸葛亮北伐不成的根本原因。儘管方方面面都處於劣勢,諸葛亮卻能穩佔先手,使得曹魏提心吊膽,“雍涼不解甲,中國不釋鞍”,最終操勞過度,病逝於五丈原,爲國奮鬥到最後一息。

杜甫在白帝城寫這首詩的時候,唐王朝還沒有完全平息叛亂,北歸的道路依然阻塞不通。杜甫渴望像偶像諸葛亮一樣,與恢弘的君主風雲際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現報國安民的理想。同時,也在激勵朝中將相,希望他們能像諸葛武侯一樣,多想一些國事,少打一些算盤,早日平息叛亂,再現盛唐丰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