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都在歷史上會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痕跡,而提到唐朝,我們就會想到繁華的長安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修建長安城時,曾遇到一個難題,“總建築師”宇文愷用一妙招將其解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公元581年,楊堅篡奪帝位建立隋朝,仁壽四年,楊廣正式繼位,而他繼位不久後,做出一個重要決定,要遷都到洛陽。隨後楊廣命令楊素負責修建都城,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後,隋朝都城在第二年就已經完工,它以洛陽皇宮紫微城爲正宮,以大興城爲陪都,但隋朝從建立到滅亡,不過是短短的29年。617年隋朝就被唐朝取代。

李淵成爲唐朝的開國皇帝,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國都要放在哪裏呢?”當時李淵並沒有太多選擇,南方處於未開發狀態,北方發達的城市又不多,經過思考後,他決定定都於長安。

長安城是易守難攻之地,唐朝剛建立不久,根基尚不穩定,但長安優越的地理位置,可以讓國家變得更安全,除此之外,長安的背後是關中,關中的土地肥沃,糧食產量極高,絕對不會令長安城出現糧食短缺情況。

李淵思前想後,便將建城的任務交給宇文愷。宇文愷是城建工程的專家,他出生於武將世家,但卻愛好文學,最喜歡讀關於建築的書籍,年紀輕輕就積累了淵博的建築知識。李淵非常欣賞宇文凱的建築才華,直接任命他當工部尚書,並予以重任。

宇文愷接到命令後,他立即對長安城的周圍進行勘察,但在勘察的過程中,宇文愷卻遇到大麻煩。皇宮是皇帝和他後宮的妃子、子女生前居住的地方,從修建的位置上看,皇宮必須修建在城市的北面,可是長安最有帝王氣的地方卻不在北面,也就是說,北面並不是修建皇宮的最佳地點。

如果宇文愷不在此處修建皇宮,但該地又被心思不正之人佔據,很有可能會影響國家的運勢,稍有不慎還會出現反王,引起動亂,這該如何解決呢?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宇文愷終於想出一個妙計,皇宮不能修建在最有帝王氣的地方,但他卻可以用一座不尋常的建築物將帝王氣鎮壓。於是,宇文愷決定修建一座寺廟,也就是“大興善寺”。不得不說,宇文愷真的非常有想法,他想借用寺院壓住王氣,該地的王氣被壓住後,城市北面自然而然就成爲修建皇宮的最佳地點,這絕對是一舉兩得的辦法。

隨後宇文愷開始擬定詳細的規劃,並繪畫出平面設計圖,開始修建“大興善寺”和“皇宮”,而皇宮修建完成後,李淵非常滿意,給予宇文愷豐厚的賞賜。

經過改朝換代,大唐的皇宮已經成爲一片瓦礫,可是“大興善寺”已經成爲一座具有中外影響的古剎,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大興善寺”所在的位置已成爲城市中心,但這裏與人聲鼎沸的熱鬧商區截然不同,遊客不僅可以尋求到心靈的寄託,還可以放鬆身心,感受片刻的寧靜。

在封建社會時期,宇文愷“建廟”的辦法看似高明,但這個辦法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了,因爲我們這個時代,是人人當家作主的時代,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要努力,就能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雖然大唐皇宮已經不存在了,不過大興善寺卻完整地保存下來,是不是具有濃厚的諷刺意義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