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武陵山區的湖南省花垣縣民樂鎮,最直觀的印象是山頭多、彎道多。蜿蜒曲折的公路像一個個從側面壓扁的水泥彈簧,被強行摁進陡峭的山壁。這裏的扶貧幹部來了以後掌握了一項技能——會拐彎。

近日,記者跟隨民樂鎮黨委書記石峯一起驅車來到梳子山。這座山險峻的地勢曾將幾個貧困村一代代人困在梳子山裏。

踩油門、踩剎車,每五六秒鐘就要變換一次的熟練操作中,一輛已被石峯開了6年的二手車就這樣進入梳子山。

梳子山如同其名,山頭之間並不相連,像是一個個隨意擺放的窩窩頭。

在石峯的記憶中,幾年前進山的道路一下雨就能軋出深坑。尤其是掛在懸崖邊上的彎道沒有護欄,他開車小心翼翼拐彎時,常被在山腰耕種回來的村民步行超過。“路況不熟不敢開快,腳尖碰一下油門,就趕緊縮回來。”石峯說。

如今,石峯開車拐彎“順溜”多了。帶着扶貧政策和種植、養殖技術,石峯和其他扶貧幹部開車進山越來越頻繁,有時遇到彎道也踩着油門過去。在他們拐彎技術愈加嫺熟的幾年裏,村民們通過山上通向外面的水泥路將油茶、魔芋、黑毛豬等帶出去,腰包鼓了起來。

分管扶貧產業的民樂鎮幹部楊文海,也是大家公認的“拐彎高手”。

近兩年的多數日子裏,楊文海都開車順着彎道進入貧困村,和村民一起看地形找出路。上山下山很費時間,爲了搶季節趕進度,他的車裏常備着酒精爐、餈粑和方便麪,餓了就煮一碗麪喫。

脫貧路上,這裏的扶貧幹部也曾遭遇“彎道”。有的村寨早早地將土地平整好,還施了肥,卻被專家判定不適合種茶;有的扶貧產業發展起來了,卻遭遇市場不景氣。

慢慢地,扶貧幹部又學會了新的“拐彎”技術——宜茶則茶,宜桑則桑,宜養則養,一片片茶園出現在梳子山,一個個扶貧車間產出的臘肉、特色豆製品等通過電商走向外界。他們帶着鄉親們逐漸順利地拐過發展理念和市場的“彎道”。

在不斷與“彎道”博弈的幾年裏,民樂鎮1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底全鎮實現貧困人口清零。

“走向鄉村振興的路上,還會遇到不少彎道。會拐彎了,大夥兒的好日子就不遠了。”石峯說。

(新華社長沙2月7日電 記者 席敏 柳王敏)

編輯:劉文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