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清末到新中國建國後的一段時間,匪患都是破壞社會安定的一個重大威脅。山東的響馬、河南的流賊、湖南的土匪和東北的綹子併成爲“四大寇”,這其中根基最深、影響時間最廣、最爲人知曉的就是東北的綹子了。

中國近代動亂與19世紀中期“內戰”大有關係

整個社會因戰亂而大規模的軍事化

大量軍閥、幫會、盜匪濫觴於此

不過東北盜匪在其中另有自己的路徑▼

舊時東北人丁不旺且天寒地凍,又有日俄外部勢力橫行於南北滿大中城市,原本是沒有土匪的生存空間的。

即使這樣,仍然有近千股土匪活躍在東北大地,無論是本地軍閥還是僞滿政府都無法將其完全剿滅。這不由得讓人好奇,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是什麼養活了這麼多土匪?難道僅僅是靠搶劫嗎?

座山雕相當於是高階東北綹子了

(圖:《智取威虎山》)▼

事實上,過去東北土匪發財的路子要更加多樣……

從金匪到綹子

清末,東北是中國最紛亂的土地之一,大量流民的湧入打亂了原本在當地的社會結構,新的秩序也在舊秩序的消亡中快速建立。

同時,地處邊陲的東北又經常受到外部勢力的干預。日本、俄國和關內的力量在黑土地上角力,此消彼長,助推着新秩序的形成。

這是一塊遼闊、空曠、寒冷、資源衆多的土地

如果不是清末闖關東,東北的歷史就很難說了

(圖:shutterstock)▼

這一複雜的內外局勢造成了近代東北的動盪,傳統的官府和鄉紳制度已經無法維持當地社會的穩定。每到這種時候,就會有地下的秩序在黑暗中滋生蔓延。綠林力量就在近代的東北脫穎而出,從小股的土匪、地方豪強到北洋軍閥,無一不透露着濃厚的江湖氣息。

張大帥(張作霖)就幹過多種武裝組織,包括土匪

(張大帥你這衣服是不是穿錯了)

(圖:wikipedia)▼

最開始在東北出現的帶有土匪屬性的地方武裝與當地豐富的礦藏有關,根據記錄東北風俗民情的《雞林舊聞錄》載:“吉林匪患始於前清咸豐之季,見於章奏者,皆稱‘金匪’。”可見最早對於東北土匪的稱呼是“金匪”。

早期土匪被稱爲“金匪”,是因爲東北早期的土匪或者遊離於政府當局之外的地方武裝,大多是出於利益誘惑私採金礦的民衆。與電視劇《闖關東》類似,近代東北融入了大批河北山東的破產流民,東北的黃金礦藏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值得冒險的致命誘惑,幾粒金砂就足以頂得上他們在關內世代耕種的幾畝薄田。

相比於長期追逐金礦和毛皮的俄國人

金砂對關內農民的顯然更加刺激,更具吸引力

(圖:shutterstock)▼

開採金礦這樣的暴利吸引的自然不只是流民,還有官府、白俄等等。爲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些淘金者自發組織起來,私造、購買武器和組建自衛武裝。

最著名的就是佔據夾皮溝金礦數十年的韓邊外祖孫 (韓效忠、韓登舉)。從咸豐年間開始,韓氏篳路藍縷、艱苦創業,既採掘金礦,也開墾土地,此外還栽參養鹿、伐木捕魚,經營地方工商業,在曾經的窮邊荒漠中自成一套社會組織和社會秩序,實際上代行了地方政府的職能。就連晚清政府也奈何他們不得,最終改剿爲撫,給了一個招安的名頭。

現在依然能搜到這個地方

(搜:中國黃金集團夾皮溝礦業公司)▼

當然,誰要是擁有這樣龐大的地方武裝,時間久了,就很難安於做合法的買賣。更何況是在那麼紛亂的世道、那麼匱乏的邊疆。

比如三姓金匪唐殿榮,麾下聚集了三萬之衆,除了淘金打獵之外他們最主要的營生就是搶劫俄國人,卻也算盜亦有道,從不對同胞下手。但匪幫隊伍擴大之後,僅僅打劫俄國人已經很難滿足匪幫的需求,他們內部出現了巨大的分歧,同時也把魔爪伸向了除俄國人以外更大的人羣,失去了初心和早期積累的名望。

砸窯和綁票是傳統手藝

對於這些有着反政府性質且爲害鄉里的匪幫,清政府也並沒有採取姑息態度,同治、光緒年間,清政府一度在東北大量練兵。數量衆多的官軍駐紮東北,對土匪起到了彈壓、震懾的作用。但隨着清政府國力日漸衰落,加上東北主權淪喪被日俄所滲透,土匪的勢力慢慢壯大起來。

在甲午戰爭後

東北實際上成了日俄有待瓜分的勢力範圍

大清朝只能靠外交平衡維持僅剩的主權▼

日俄戰爭爆發後,戰爭給當地中國軍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家園被毀、田地荒蕪,流民和潰散的兵卒成爲這個本就不安定的社會中更加不穩定的因素。這一時期就是東北土匪形成的高發期,所謂“亂世英雄四方起,有槍便是草頭王”。

作爲社會上的特殊羣體,他們需要某種信仰或文化來規範行爲,實現其自身所謂的價值。這一時期東北的匪幫亞文化逐漸形成,他們的規矩、層級和自成一套的黑話體系逐漸明朗。

防冷塗的蠟

(圖:《智取威虎山》)▼

首先是一幫土匪組建起自己的團伙,這個過程被叫做“起局”。幾個人一起走個流程,喝血酒、給祖師爺上香,一起發誓起義。他們拜祭的大多是關帝爺、洪幫五祖、十八羅漢,也有與東北少數民族信仰相關的山神、虎神、蒼天以及東北五仙。

拜了虎神估計還要抓一隻去剝皮,非常土匪了

(圖:shutterstock)▼

之後就是要分排座次,按“四梁八柱”的規矩做出職位安排。其中四梁爲核心管理人員,一般爲大當家、軍師、賬房和核心打手。八柱則爲中下層,具體職位各地、各幫派不統一,大體上有:偵查、看管馬匹、外部聯絡、文書、警衛、敲詐談判、私刑劊子手等等。

這一時期的土匪更加艱難,礦藏和田地基本都在金匪、日俄和官兵的手裏,他們根本就不敢招惹。鄉下的大戶和來往的商隊,就變成了土匪們的搖錢樹,主要賺錢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所謂“砸窯”,就是搶劫。“窯”代表大戶人家,由負責偵查的土匪先期踩點,對要砸的“窯”進行評估,如果這家沒有什麼防護措施就被稱爲軟窯;如果是高牆大院加碉堡組合,搭配上看家護院的槍手,那麼就被稱爲硬窯。

前期一般這種搶劫不會造成傷亡,因爲大戶要麼與某一支綹子關係密切,要麼自己僱傭槍手,而槍手也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和自己的關係網絡。都是在江湖上混的,誰也不願意真的撕破臉結下仇怨。因此大多情況下土匪只搶財物,避免殺人,而保鏢們也只射擊馬匹證明自己的實力,讓對方知難而退。雙方心照不宣,默默地遵循着潛在的遊戲規則。

第二個手段就要殘忍得多,就是綁票。土匪預先選定大戶人家的男女作爲目標,只需五六個人就能完成一次搶劫人質的行動,然後向主家討要贖金。土匪不光有專門的談判手段,還有慘絕人寰的折磨人質行爲,八柱之一的“狠心柱”就是專門負責給人質上私刑的,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割下人質身上的一部分展示給家屬看。

從此學會一個詞兒▼

依靠這兩種當地人心照不宣的手段,土匪遊走在法律的邊緣,能賺一筆就是一筆,能活一天就是一天。

賺外匯、掙大錢

在長期殘酷的殖民掠奪之下,也有很多做大的匪幫分子選擇投靠日俄等侵略者。

如軍閥馮德麟,他的部隊就曾經是遼河一帶實力最雄厚的土匪。日俄戰爭中,馮部助日攻俄,在首山一役中抄襲俄軍後路,立下功勞,得到日軍賞識。戰後日本軍事當局電請清政府將馮部收編重用,馮德麟遂成爲奉天省巡防營統領,民國建立後曾任陸軍二十八師師長、奉天軍務幫辦等職。

馮德麟死後,他一手提拔的張作霖上位,後成爲北洋政府最後一任大總統。從土匪屍山血海裏爬出來的張作霖對東北匪幫瞭如指掌,東北的各地土匪也對張作霖的領導相對認可,因此這一時期地方武裝都在逐漸向奉系軍閥靠攏,直到“九一八事變”發生。

差不多於土匪行業的頂點了

(圖:wikipedia)▼

“九一八事變”之後,張氏家族轟然倒塌,東北匪幫羣龍無首,恢復了四散各地佔山爲王的現象。時代大勢之下,這些土匪要麼選擇投靠日本,要麼就走上了抗日道路。

少帥表面一動不動,實際也是有心無力▼

上文說過綁票是土匪獲取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而一單綁票能給土匪帶來的收益並不高,多則上萬大洋,少則幾十,有的時候一籃子雞蛋土匪也能放人。

當然也有特例,近代東北就曾有過這樣一起綁票案,土匪憑藉着一次綁票就獲得了幾十萬大洋和能武裝上千人的槍支武器。

東北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劫持人質,莫過於“九一八事變”後的1932年,出身匪幫的抗日武裝首領“老北風”張海天、“青山”項忠義二人在營口綁架英國人的事件。這兩個英國人一個是英國洋行的男僱員,另一個英國海軍高官的兒媳婦廷科·波利。這一事件得到了英國當局的高度關注,並且向日軍及僞滿政府施壓要求保護人質的安全。

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僞滿洲國

表面上把東北管得嚴嚴實實

實際上仍有大量的社會空隙供地方武裝生存

且日軍也要儘量拉攏這幫人

(1932年時的僞滿洲國)▼

得知此事後,張海天開出兩個條件讓日軍二選一。要麼出價100萬大洋、1000多支步槍等籌碼贖人;要麼就請日軍在一個月之內退出滿洲地方。

經過談判,他們最終以大洋10萬、武器彈藥3馬車的價格交付了人質。事後張海天部隊繼續利用這批武器裝備進行抗日活動,與日僞軍在盤山一帶屢次交手。

除了老北風和青山之外,吉、黑兩省的宮長海(宮傻子)、姚秉乾(雙山)、李忠義(海清)、張希武(天照應),遼寧省的小白龍等都紛紛舉起抗日旗幟。可見在前所未有的苦難面前,也是有不少土匪武裝是心懷民族大義的。

只是,由於缺乏支援和正確的引導,很多土匪在遊擊日軍的同時惡習不改,燒殺搶掠不得民心,最終都走向了失敗。

抗日戰爭結束後,從 1945 年 11 月開始,由東北抗日聯軍、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組成的東北人民自治軍開始了對土匪的大規模清剿。到建國初的50年代,東北大地上的匪患基本被清剿乾淨,“東北土匪”這一詞也成爲了歷史。

從此不存在妖孽

(圖:wikipedia)▼

參考文獻:

1.《近代東北土匪的嬗變》,李延哲、高洋

2.《從儀式、習俗審視近代以來東北土匪文化》,劉全順

3.《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東北義勇軍抗日鬥爭紀事 》,姜東平、宮繼輝、姜麗玲

封面:shutterstock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