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对广州多个社区老人的互联网生活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发现许多老人的互联网生活遭遇的困难远不止“无码可依”,在使用APP等互联网产品时仍困难重重。

数据显示,我国或有近1.4亿老人使用功能机或智能机但不上网,在网络上呈现“沉默”状态。从调查来看,“看不清、听不明、记不得、说不标准”的不能用,“看不懂、辨不明”的不会用,“信心不足,信任缺失”的不想用,成为老人使用APP中的主要痛点。而受这些痛点的困扰,一些老年人无奈选择与互联网“失联”。

痛点不可怕,关键要变为通点。痛点一通,不能用、不会用、不想用变成能用、会用、想用,就能把这些在互联网时代“失联”的老人找回来。

老年群体触网慢半拍早已是事实,这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与老人的对立隔阂,在一场疫情的连锁反应中,终于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既然老人触网慢半拍,那么“服务老人”就要快一步。令人欣慰的是,“快一步”正在化作一个个务实的行动。北京启动老年疾病诊疗多学科门诊研究、上线“老年人健康关爱平台”、发布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上海丰富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构筑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南京启动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志愿者活动,出台了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13条具体举措。这些措施针对的就是痛点的打通。

打通痛点,意味着就要给上不来网、用不来微信、不会使用移动支付的老年人以缓冲期。多系统多行业推进移动支付的同时,应保留现金、纸质票据、凭证和证件的使用。从老年人的期待来看,这种针对老年人的人工服务还要扩大保留的覆盖面,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尽可能地保留。

打通痛点,意味着就要服务靠前,一个个解决问题,让老年人在互联网世界不再痛。一些所谓的难题,在技术和服务面前其实就不是问题,关键要有问题意识,做到身到、心到、情到,很多难题自然就能得到解决。比如,伴随着工信部三项重要适老化措施成果的发布,今后65岁以上老年人就可以直接享受人工客服服务,可以直接享受“面对面”温馨服务,可以使用相关品牌手机的“老人模式”,享受大字体、大音量以及“远程协助”等贴心服务。

打通痛点,意味着就要强化措施执行,在举措落实中变“痛”为“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20条具体举措要求;文旅部、国家文物局提出,集中力量推动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做好整改工作,解决老年人因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不能进入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的问题;交通运输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印发《关于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交通运输领域便利老年人出行服务的政策措施。条条措施直击问题要害,关键要强化执行,让这些好的政策措施尽快落地生根。

年轻人已在5G的世界里飞速冲浪,许多老人却还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里因为没有健康码寸步难行。5G“无G”不是当下社会应有的“表情”,打通痛点,帮助老人走出“APP围城”,要看得到措施的细化落实,看得到我们每个人伸一把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