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對廣州多個社區老人的互聯網生活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發現許多老人的互聯網生活遭遇的困難遠不止“無碼可依”,在使用APP等互聯網產品時仍困難重重。

數據顯示,我國或有近1.4億老人使用功能機或智能機但不上網,在網絡上呈現“沉默”狀態。從調查來看,“看不清、聽不明、記不得、說不標準”的不能用,“看不懂、辨不明”的不會用,“信心不足,信任缺失”的不想用,成爲老人使用APP中的主要痛點。而受這些痛點的困擾,一些老年人無奈選擇與互聯網“失聯”。

痛點不可怕,關鍵要變爲通點。痛點一通,不能用、不會用、不想用變成能用、會用、想用,就能把這些在互聯網時代“失聯”的老人找回來。

老年羣體觸網慢半拍早已是事實,這種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與老人的對立隔閡,在一場疫情的連鎖反應中,終於慢慢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既然老人觸網慢半拍,那麼“服務老人”就要快一步。令人欣慰的是,“快一步”正在化作一個個務實的行動。北京啓動老年疾病診療多學科門診研究、上線“老年人健康關愛平臺”、發佈智慧助老行動倡議書;上海豐富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構築起“15分鐘養老服務圈”;南京啓動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志願者活動,出臺了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13條具體舉措。這些措施針對的就是痛點的打通。

打通痛點,意味着就要給上不來網、用不來微信、不會使用移動支付的老年人以緩衝期。多系統多行業推進移動支付的同時,應保留現金、紙質票據、憑證和證件的使用。從老年人的期待來看,這種針對老年人的人工服務還要擴大保留的覆蓋面,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儘可能地保留。

打通痛點,意味着就要服務靠前,一個個解決問題,讓老年人在互聯網世界不再痛。一些所謂的難題,在技術和服務面前其實就不是問題,關鍵要有問題意識,做到身到、心到、情到,很多難題自然就能得到解決。比如,伴隨着工信部三項重要適老化措施成果的發佈,今後65歲以上老年人就可以直接享受人工客服服務,可以直接享受“面對面”溫馨服務,可以使用相關品牌手機的“老人模式”,享受大字體、大音量以及“遠程協助”等貼心服務。

打通痛點,意味着就要強化措施執行,在舉措落實中變“痛”爲“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20條具體舉措要求;文旅部、國家文物局提出,集中力量推動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做好整改工作,解決老年人因運用智能技術困難不能進入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的問題;交通運輸部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7部門印發《關於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進一步細化交通運輸領域便利老年人出行服務的政策措施。條條措施直擊問題要害,關鍵要強化執行,讓這些好的政策措施儘快落地生根。

年輕人已在5G的世界裏飛速衝浪,許多老人卻還在移動互聯網世界裏因爲沒有健康碼寸步難行。5G“無G”不是當下社會應有的“表情”,打通痛點,幫助老人走出“APP圍城”,要看得到措施的細化落實,看得到我們每個人伸一把手。

相關文章